向彬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入职时间:2015-07-10

所在单位:建筑与艺术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办公地点:麓山翰林苑

性别:男

学位: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

主要任职: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其他任职:(全国)教育书画协会理事兼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诗词协会诗书画艺术院副院长,湖南省视觉艺术评论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书法院研究员。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学科:艺术学理论

曾获荣誉: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 第六届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 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 第三届泰山文艺奖。

2016年第4期《中国书法》:向彬论文——《明代苏州文氏家族书法》

发布时间:2020-04-25

点击次数:

明代苏州文氏家族书法  

向彬

本文发表于2016年第4期《中国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CSSSCI)   ,如转载务必注明出自!     

 

前言  

明代苏州文氏一门,自西汉成都太守文翁开始,世系流传有序。后唐时期,文时自成都迁至庐陵。传至十一世时,文宝官任衡州教授,子孙因而家居衡山,其后裔文俊卿入明时被授予衡州千户,明代书画大家文徵明之所以自号衡山先生,与此有关。文俊卿次子文定聪娶都指挥蔡本之女,从蔡徙于苏州,后又随蔡徙于杭州。文定聪生有四子,仲子文惠入赘苏州张声远家,因而留居吴门,定籍长洲,明代苏州文氏一支由此繁衍。  

文惠之先辈们,都是武官,而文惠则从事儒业,教授乡里。文惠之子文洪,为成化年间举人,担任涞水县学教谕。文洪生有三子,长子文林为进士,官至温州知府,文林即文徵明父亲。次子文森亦进士出身,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文徵明之所以成为明代集诗文书画于一身的大家,很大部分应归功于曾祖父文惠开启读书教学之路,为其后代走向读书入仕乃至文艺之路开启了家学渊源。文徵明原本也是秉承家风,走读书入仕之路,先后九次参加乡试未中举,直至五十四被李充嗣举荐才被授予翰林院待诏,担任从九品的小官,三年之后,乞居苏州老家,潜心于诗文书画,不仅自己成为了书画大家,而且其儿子文彭、文嘉,侄儿文伯仁,其孙文元善,曾孙文震孟、文震亨、文从简乃至其八世孙文泰、文永丰等人,都以书画名世。据周道振先生所纂《文徵明年谱》所载,文徵明后裔中有文艺者多大五十七人。[1]笔者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24卷)所收录的文氏家族书画作品作了简要统计,书中收录了文徵明父亲文林书法1件,文徵明书画作品326件(书法149件),文徵明长子文彭书画作品38件(书法36件),次子文嘉书画作品80件(书法9件),侄子文伯仁书画作品48件(书法2件),三世孙文元善画作1件,四世曾孙文震孟书法作品7件,文震亨的书画作品6件(书画各3件),文从先书法作品1件,文从简书画作品19件(书法1件),文从龙书法作品1件,侄曾孙文从昌画作5件,五世玄孙文葆光书法作品2件,文俶画作22件,六世孙文点画作25件。《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只是收录了我国大陆各大博物馆的书画藏品,没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散落海外与民间的书画藏品,由此也可见文氏家族在书画方面的成就。文氏家族的书法成就究竟如何?本文就文徵明及其后裔中书法艺术影响较大者作一认真梳理。  

一、文徵明——文氏家族书法中的泰斗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亦称璧),字徵明,四十三岁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曾居衡山,故号衡山先生。周道振先生曾撰写《文徵明原名考证》对文徵明的原名作了专题研究,认为文徵明原名是文壁,不是文璧,最重要的理由是文徵明的兄长文奎以及弟弟文室,其名字中都带有“土”字。[2]对于文徵明的原名问题,笔者也将有专题研究,此处不予展开。  

就整个文氏家族的书法而言,文徵明是一个核心人物,可谓家族中的书法泰斗。他的书法成就远远超过其父亲文林以及其他先辈们,而文徵明的后辈中,虽然代代不乏书法名家,但书法的总体实力和影响力远不及他。文徵明擅长诗文,他曾学文于吴宽,且颇具才气,诗名甚显,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合称“吴中四才子”。笔者曾对《文徵明集》(未包括补辑)中的诗文作了简要统计,文徵明的诗作,包括古诗、绝句、律诗等在内共2682首,填词52首,作曲6套,撰写题跋、行状、墓志等各类文章627篇。文徵明精于绘画,他曾学画于沈周,在学习沈周绘画的基础上,善于错综古人,融会宋元晋唐诸家绘画风格,其绘画用笔提炼,能精微地体现物象的神韵与质感,于山水、花鸟、人物均有造诣,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画坛“明四家”。文徵明书法自幼秉承家学,22岁时学书于李应祯,继而自宋元诸家上追晋唐,取法广泛,于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均有很高的造诣。  

就篆书而言,文徵明擅长的是小篆,承接了元代赵孟頫遗风,并没有太多的突破。但在当时的明代书坛,篆书几乎少有人问津,文徵明能承接此风,实属不易。王世贞评价其篆书说:“斤斤于阳冰门风,而皆有小法,可宝也。”[3]此外,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载:“徵仲恒自负,隶法则不让古人而歉于篆,然余得其《千文》一本,亦在吴兴堂庑也。”[4]由此可见,文徵明对自己的小篆也有些许不满,王世贞也认为他只是承接了赵孟頫的篆法而已,这应该是文徵明在篆书上所下工夫不足,篆法不甚精熟,且取法不甚高古所致。所以明代孙鑛在《书画跋跋》中这样评价文徵明的篆书:“篆书倘遇生字,或不无旋检篆韵。”[5]文徵明的隶书主要师法《受禅表》(相传为卫觊书)和《上尊号》(相传为钟繇书),这两件作品取势方正,体态庄严,呈现出汉魏时期的隶书风格,少了西汉和东汉初年隶书的古雅沉雄之气,文徵明隶书取法于此,不甚高明。但隶书自魏晋以来日益衰微,唐代稍有振兴,出现了李隆基、韩择木等隶书高手,宋代以后,少有书家涉及,元代赵孟頫善隶书,书风同样不古,文徵明隶书在很大程度上也受赵孟頫的影响,从他流传下来的《千字文》和《清明上河图记》等隶书作品可窥见这种端倪。文徵明在当时能善隶书,自然声名显赫,王世贞称他“隶书得《受禅》三昧。”[6]文嘉称其父亲“隶书法钟繇,独步一世。”[7]  

真正代表文徵明书法水平的是其小楷和行草书。王世贞称:“文待诏以小楷名海内。”[8]清代朱和羹评价说:“明楷以文衡山为第一。”[9]纵观文徵明的小楷,他初学赵孟頫,而后取法唐代欧阳询与颜真卿,最后师法王羲之《黄庭经》与《乐毅论》。文徵明早年小楷姿媚可喜,他于弘治十七年(1504)小楷所书《落花诗帖》就流露出赵孟頫小楷中姿媚流便的风格,那年,他35岁。文徵明于嘉靖四年(1525)八月十八日为御史蒋伯宣所藏旧刻《十七帖》所作题跋的小楷(图1),则表露出非常典型的欧体楷书风格,结构严谨,体态端庄,那年,文徵明56岁。而文徵明晚年的小楷用笔自如而结构严谨,虽露锋入笔而笔力精绝, 如他86岁时书写的《草堂十志册》、《前后赤壁赋》以及《离骚经》等作品,件件都是精品。文嘉称他父亲:“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10]但文徵明小楷中起笔露锋的写法,曾被人指责。莫云卿认为:“太史具有《黄庭》,而笔尖微,病在指腕,虽严端不废,未见岿峨磊落之姿。”[11]王世贞也说:“书,小楷赵不能去俗,文不能去纤,其精绝同也。”[12]可见,文徵明小楷虽有露锋尖微之不足,但无伤大雅,其小楷之成就,堪称小楷史上的有一座高峰。文徵明的行书主要受益于《集字圣教序》以及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书法大家,又受元代赵孟頫和康里巎巎书风的影响。王世贞称文徵明:“行笔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13]而文徵明的大字行书主要取法黄庭坚,呈左右开张之势,笔力苍老沉雄而字势飞动。他的草书早年主要取法怀素和黄庭坚,如51岁时书写的《八月六日书事四首》,用笔和章法中还汲取了黄庭坚大草的特征,行笔时有抖顿,笔势和结体又融合了怀素狂草的笔意,通篇开张放纵,收放自如,但作品中也偶尔流露出行笔滞涩的不足。文徵明小草主要取法智永,深得其笔法,且草法精熟。故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这样评价文徵明书法“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大书仿涪翁尤佳,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涧。”[14]从文徵明的《张梅雪寿诗轴》,可以明显看出文徵明行草书的师从与风格特征。(图2  

二、文彭、文嘉等儿子辈——文氏家族书法的中坚  

就文氏家族的书法而言,文徵明的长子文彭以及次子文嘉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此外,其侄子文伯仁这一辈中也是极具分量的书画家。  

文彭(1497-1573),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国子先生,初以诸生授秀水训导,后擢为国子助教、国子博士,他是文氏家族中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复合型艺术家。文彭书法精于楷、行、草等书体,于篆书和隶书也用功甚勤,尤其是他的篆刻艺术,造诣很高,影响深远。他不仅提倡向秦汉学习篆刻艺术,吸取古法,而且于刀法、边款以及线条残蚀效果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建树,开启了古代文人自篆自刻的篆刻先河。  

文彭的书法是在他父亲的熏陶和亲授下得到发展的。早年的行书、楷书和隶书,都有他父亲书风的影子。将文彭的隶书《客至》(图3)与文徵明的隶书《千字文》(图4)比照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隶书风格非常接近,字形方整,结构匀称,虽有波磔点画,但左右拉伸不够舒展,隶书的蚕头雁尾特征不甚明显,显然,文彭的隶书受其父亲影响较大,取法也较为相似。故王世贞在《吴中往哲像赞》中这样评价文彭:“先生少承家学,善正、行、草书,尤工古隶,咄咄逼其父。”[15]文彭的楷书自父亲小楷入手后,上追王羲之和钟繇楷法,点画精工,笔力老道而颇具韵致,呈现出气息高雅而宁静的风貌,我们从文彭书写的《自叙帖释文》(图5)可以看出他小楷的师从情况。文彭书写《自叙帖释文》是在嘉靖壬辰(1532)夏日,那年,文徵明63岁,而文彭36岁,从作品可以看出,文彭此时的小楷虽然在结构方面趋于规整,点画方面追求精工,但古雅的风格已初具规模,可见其小楷已经受益于王羲之《黄庭经》和《乐毅论》,其小楷点画相对比较厚实,不像其父亲文徵明书写小楷那样采用的露锋起笔,没有纤细尖微的弊端。文彭的行草书最初也受其父亲的影响,但后来同样上追北宋书家以及晋唐书风。对于文彭书法的师从,明代许谷在《文国博墓志铭》这样写道:“先生字学钟王,后效怀素,晚年则全学过庭,尤精于篆隶。”[16]我们从文彭的一件书札《致一山书》(图6)就可以看出其行草书的主要特征及师从关系。这件作品是何时书写?作品中的“一山殿撰”是指何人?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从作品的书法风格可以看出,文彭此时的行草书主要吸取了北宋米芾的笔法以及唐代孙过庭小草的风格,用笔迅疾但字形相对平整,字势不像米芾行草书那样欹倾挺拔,更多地吸取了孙过庭小草的精到与圆融,甚至还融入了怀素小草《千字文》的平淡与虚和之气。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也有类似的观点:“行草则彭有怀素、孙过庭法,而伤率弱。临摹双钩,俱我朝第一手也。”[17]对于文彭这样一位非常全面的书画家,明代詹景凤在《詹氏小辨》中这样评价:“文彭篆、分、真、行、草并佳,体体有法,并自成家,不蹈父迹,才似胜之,工力远不及父。”[18]詹景凤认为文彭书法“不蹈父迹”其实是对文彭书法的极大认可,因为文徵明在当时名气太大,其子文彭只有“不蹈父迹”才能有所成就,但其影响终究因父亲名气太大而有所遮掩。  

文嘉(1501-1583),字休承,号文水,初为乌程训导,后为和州学正。与兄长文彭相比,文嘉的书法成就略显不足,王世贞在《弇州四部稿·续稿》中这样记载:“其书不能如兄工,而画得待诏一体,鉴赏古迹亦相埒。”[19]王世贞的评价是中肯的,就书法而言,文嘉逊于文彭,只有小楷颇得时誉,大字远逊父亲和兄长。詹景凤《詹氏小辨》称:“嘉小楷轻清劲爽,宛如瘦鹤,稍大便疏散不结束,径寸行书亦然,皆不逮父。”[20]由此可见,文嘉小楷有其清瘦劲爽的独特风格,但造诣不及父亲文徵明,也不如兄长文彭。其实,文嘉的行草书也是可赏的。从文嘉的行草书《雨扰帖》(图7)可以看出,其行草书颇具韵致而清新可喜,但点画和结构都带有文徵明书风的影子,且笔力较弱,个人书风不显。就绘画而言,文嘉比兄长文彭更胜一筹,但不及父亲文徵明的造诣,个人画风也不甚明显。值得一提的是,文嘉擅长书画古迹的鉴赏,其鉴赏水平不在文徵明之下,文嘉所著《钤山堂书画记》,其中就所见书画提出了诸多独特见解,对书画作品的收藏和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总体而言,文彭、文嘉兄弟二人,在整个文氏家族书法的继承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兄弟二人的影响和声誉难免被其父亲所掩。  

在文氏家族的这辈书画家中,文徵明的侄儿文伯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文伯仁(1502-1575),字德承,号五峰、摄山长、葆生、摄山老农、五峰山人、五峰樵客。文伯仁是文徵明兄长文奎的儿子,长文嘉1岁,文伯仁书画从小也受到文徵明的影响。文伯仁虽然主要长于绘画,但书法水平虽然不低,上海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各藏有文伯仁一件行草书扇面(图8),这两件作品点画精工而颇具韵致,只是书法的个人面貌不显,其影响力和造诣远不及其画。  

三、文震孟、文震亨等曾孙辈——文氏家族书法的重要延续  

在文徵明的曾孙辈中,可谓书画人才济济,《文徵明年谱》卷八中记载了这一辈中擅长书画者有八人。尤其是文震孟、文震亨、文从龙、文从简等兄弟在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其书画艺术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文震孟(1574-1636),初名从鼎,字文起,号湘南,别号湛持。文震孟是文彭次子文元发的长子,即文徵明曾孙。博通经史,尤长于《春秋》,中举后参加十次会试,直到天启二年(162246岁时,终于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仕终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南明福王追谥文肃。文震孟书法颇得家传,从流传下来的作品《山中筹友人诗》(图9)可以看出,这件行草书作品颇受其曾祖父文徵明书风的影响,用笔干净利落且草法严谨,但点画不够老辣,笔力不如文徵明书法遒劲。文震孟的书法不仅仅是秉传了家法,他的行草书主要师法宋元书家甚至晋人。从他的行书《五言诗》(图10)可以看出,书法中带有很浓的赵孟頫书法风格,也融合了苏轼的书风,作品端庄大气,字势敧翘而不失稳重,用笔生动凝练。而他的另一件作品行草书作品《贺寿诗书》(图11)应该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落款可知,他那时正担任“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讲掌司经局事经筵”等职务,应该是明崇祯2-3年时期(1629-1630),那时文震孟56岁左右。就其书法而言,正处于文震孟书风的融合时期,作品中不仅带有宋元书家的笔意,还带有很浓的智永草书风格,晋人笔意在书中也时有体现。文震孟书法在当时影响很大,《文氏族谱》载:“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版署额与待诏埒。”[21]尽管如此,总体而言,文震孟的书法个人风格不甚明显,这应该与他去世时间较早有一定关联,他63去世,如果他能活到其曾祖父文徵明去世时的90岁这个年龄,书法的造诣和个人书风的特征就另当别论了。  

文震亨(1585-1645,字启美,文元发三子,文震孟三弟。为明天启五年(1625年)贡生,崇祯初授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对于文震亨的情况,《铁网珊瑚》这样记载:“风姿韵秀,书画咸有家风,为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22]《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收录了文震孟6件书画作品,其中三件为书法。从现藏故宫博物院的行书扇面《托园看雨中红梅》(图12)这件可以看出,其行书用笔严谨,结构端庄,带有南宋书家张即之书法的风格,同时也带有赵孟頫行书的笔意,但作品过于追求单个字的完整性,字形大小和行状都缺少变化,通篇相对较为单一,可见其行书水平不算太高。文震亨担任中书舍人,其小楷水平是不容置疑的。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另外一件小楷扇面《楷书诗》(图13),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文震孟小楷的水平。这件作品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扇面汇集了葛应典、薛益和文震亨三个人的小楷。关于葛应典的生卒,文献记载不详,《吴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葛应典,字贞白,少孤,读书以孝义自砥,为县诸生,有声性,喜临池,行楷入羲献之室。[23] 薛益(1563-1640),一作薛明益,字虞卿,他是文徵明的外从曾孙,跟文震孟是同一辈人。从这件扇面来看,他们三人的小楷都写得非常精到,结构也非常严谨美观。相比而言,薛益与文震亨的小楷风格更为接近,只是文震亨小楷的结构更为开阔,他们三人的小楷水平其实都在伯仲之间。就书法而言,文震亨书法在当时的影响不如其兄文震孟,造诣也略逊之。文震亨家富藏书,长于诗文绘画,善园林设计,所著《长物志》十二卷,影响深远。  

四、文氏家族的其他书家  

在文氏家族中,擅长书法的远远不止上文所提及的几人。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应该是这个家族中最先有书法传世的,上海博物馆藏有文林写给吴宽的一件书札(图14),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出,文林的书法深受赵孟頫影响,笔法讲究,结构严谨,用笔颇具韵致,只是笔力略有偏弱,个人书风不显。此外,文徵明的叔父文森,于书法也颇有诣造。  

在文徵明这辈中,文奎和文室的书法如何?未见记载。但文徵明的儿子这辈中,除文彭、文嘉外,他的三儿子文台以画名世,他的侄儿文伯仁书画皆善,文伯仁的弟弟文仲义也能书善画,并得文徵明亲授。在文徵明的三世孙中,文彭的长子文肇祉、次子文元发皆有诗书之名,尤其是文嘉的儿子文元善多才多艺,能诗书善绘画,又善于鉴定古迹,并续修《停云馆帖》。  

在四世曾孙中,除文元发的长子文震孟和三子文震亨之外,文肇祉的二儿子文从先、三儿子文从龙以及文元善的长子文从简、次子文从古等人都是能书善画之人,此外,文徵明的侄曾孙文从昌、文从忠的书画也颇得家法。重庆市博物馆藏有文从龙的一件行草书扇面《碧浪湖诗》(图15),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出,文从龙书法用笔潇洒而提炼,作品气韵流畅,风流儒雅,具有智永草书的风格,又带有王献之行草书的东晋风流之气。上海博物馆所藏文从简的行书《七绝诗》(图16)条幅,可以看出文从简书法干净利落与简洁明快的风格,《文氏族谱》这样评价文从简的书法:“书法北海最得其神。”[24]  

文徵明的五世玄孙中,文从周(文肇祉长子)的次子文耿光,文从先的长子文谦光、次子文宠光、三子文虹光、四子文熙光、文从龙的次子文葆光,文震亨的三子文果,文从简的儿子文楠、女儿文俶等等都是以书画名世。《吴县志》这样评价文谦光的书法:“善临池,行楷仿晋人,神骨俱肖。” [25]对于文宠光,《文氏族谱》这样记载:“文宠光,字仲吉,谦光弟,亦善书。”[26] 同时,《文氏族谱》对文葆光也有记载:“文葆光,号停云,从龙子,能书。”[27]文氏家族的这些后辈,大多秉传家法,虽有书画之名,但个人风格不甚突出。但文葆光的书法风格较文氏家族其他书家,具有一定的风格差异。从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一件行草书作品《七绝诗》(图17)可以看出文葆光的书风个人面貌较为突出,用笔大胆放纵,注重通篇的气势而不计点画工拙,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晚明书画家徐渭书风的影响。  

纵观明代文氏家族的书法,可谓书家林立,代代有传,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家族重视书画的家法传承。但是,在文徵明的后辈中,虽然很多人具有书画诗文的文艺才能,但大多数后辈在书画的师法和所下工夫方面不及文徵明本人,所以,个人的书画造诣与影响力远不及文徵明,这为我们如何看待书法世家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注:  

此为原文,发表时略有删节。

向彬,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书法史论与书法教育研究。  

     

     


 


[1] 周道振、张月尊同纂《文徵明年谱》卷八,第726-730页,百家出版社,19988月第1版。

[2]周道振《文徵明原名考证》,载1982年第4期《书法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

[3] 王世贞《跋文太史四体千文》,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27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月第1版。

[4] 王世贞《艺苑卮言》,载《明清书法论文选》,第182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4月第1版。

[5] 孙鑛《书画跋跋》,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27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月第1版。

[6] 王世贞《跋文太史四体千文》,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27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月第1版。

[7] 文嘉《先君行略》,载《文徵明集·附录》,第16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王世贞《跋文太史四体千文》,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27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月第1版。

[9] 朱和羹《临池心解》,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85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月第1版。

[10]文嘉《先君行略》,载《文徵明集·附录》,第16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1] 莫是龙《莫廷韩集》,载(清)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二百八十六,《佩文斋书画谱》卷十亦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 王世贞《书赵松雪集后》,载《弇州山人续集》附九。

[13] 王世贞《艺苑卮言》,载《明清书法论文选》,第52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4月第1版。

[14] 陶宗仪《书史会要》,载马宗霍辑《书林藻见》卷十一,文物出版社。

[15] 王世贞《吴中往哲像赞》,载《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四十九,文渊阁四库本。

[16] 许谷《文国博墓志铭》,载《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二,文渊阁四库本。

[17] 王世贞《艺苑卮言》,载《明清书法论文选》,第18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4月第1版。

[18] 詹景凤《詹氏小辨》,载《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二,文渊阁四库本。

[19]王世贞《吴中往哲像赞》,载《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四十九,文渊阁四库本。

[20]詹景凤《詹氏小辨》,载《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二,文渊阁四库本。

[21] 载《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四,文渊阁四库本。

[22] 载《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四,文渊阁四库本。

[23] 载《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四,文渊阁四库本。

[24] 载《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四,文渊阁四库本。

[25] 载《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四,文渊阁四库本。

[26] 载《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四,文渊阁四库本。

[27] 载《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四,文渊阁四库本。

下一条: 2016年第2期《中国书画》:向彬论文——文徵明《跋怀素自叙帖》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