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个人写作、时代语境与编者意愿——汇校视域下的穆旦晚年诗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8, 第3期
- 《西南联大诗人群研究:文献、视域及新的可能性——从邓招华著作说开去》.《现代中文学刊》, 2017, 第6期
- 《荷兰汉学家汉乐逸访谈录》.《新文学史料》, 2017, 第4期
- 《“中国文坛很活跃,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莱顿大学汉学系哥舒玺思女士访谈》.《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7, 总第22辑
- 《“让荷兰的读者知道中国文学是多么有意思”——荷兰青年汉学家施露女士访谈》.《名作欣赏》, 2017, 第9期
- 《集外文章、作家形象与现代文学文献整理的若干问题——以新见穆旦集外文为中心的讨论》.《文学评论》, 2017, 第4期
- 《新时期以来翻译出版事业的见证——关于施蛰存与彭燕郊通信的初步考察》.《扬子江评论》, 2017, 第3期
- 《彭燕郊陈耀球往来书信选辑》.《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7, 总第20辑
-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 第2期
- 《被点燃、被隐匿的“青春”——从异文角度读解穆旦诗〈春〉及其诗歌特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第12期
- 《书信、文化与文学史——关于〈彭燕郊陈耀球往来书信集〉的相关话题》.《现代中文学刊》, 2016, 第6期
- 《文献、历史与“暗道”——答刘波问》.《创作与评论》, 2016, 第11期
- 《战争、历史与记忆——兼谈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历史互动的新动向》.《创作与评论》, 2016, 第11期
- 《从新见材料看穆旦回国之初的行迹与心迹》.《扬子江评论》, 2016, 第5期
- 《历史语境、文学传播与人事纠葛——“副文本”视野下的<呼兰河传>研究》(与学生唐思敏合作).《新文学史料》, 2016, 第3期
- 《当代文学史料建设的路径与问题》.《文艺争鸣》, 2016, 第8期
- 《陈耀球记卞之琳》.《新文学史料》, 2015, 第4期
- 《论穆旦与鲁迅的精神遇合》.《鲁迅研究月刊》, 2015, 第11期
- 《“小诗人”:关于新诗史上一种写作现象的绪论》.《扬子江评论》, 2015, 第5期
- 《晚年彭燕郊的文化身份与文化抉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