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电子邮箱:
所在单位: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职务:系副主任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办公地点:中南大学南校区
在职信息:在职
苗则朗,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第一届亚热带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第二届数字山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安全应急产业工作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包括:遥感解译、风险评价和深度学习。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各1部;发表SCI论文40余篇;Google Scholar 引用量22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320余次,h-index和i10-index分别为25和41。主持国家、省部级等各类基金8项。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1)1项、中国测绘科技进步奖4项、PIERS 2018年青年科学家奖、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等期刊审稿人。
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实际工程和应急场景:在湖南省地质灾害隐患综合识别中,实现了对全省滑坡隐患的精准排查;在浏阳市1:10000滑坡风险评价中,为当地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国际合作方面,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2025缅甸地震应急、2024巴基斯坦Kalam Valley滑坡应急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滑坡应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GRS、IEEE JSTARS、GIScience & Remote Sensing、Geomatics Nature Hazard & Risks、测绘学报等学术期刊,同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IKCEST)、科学网、中南大学等网站报道。
招生公告
招收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岩土工程(灾害方向)相关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
欢迎同学们报考本组研究生,本组每年招收1名博士生、2-3名硕士生,学风优良。硕士录取基本要求如下:(1)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如Matlab、Python);(2)扎实做事,独立撰写或发表论文(英文优先),有效沟通,为人诚信。
欢迎本校优秀本科生加入进行毕业设计、合作研究。
研究方向
遥感滑坡智能提取
滑坡风险评价
区域根系力反演
基于深度学习框架的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响应
应用
2025年缅甸地震滑坡应急
科学考察
地质灾害研究不仅是对自然的探索,更是对生命与文明的敬畏。每一次灾害的发生,都在提醒我们:人类虽渺小,却能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找到共生之道。在研究中,不仅要感受大地的呼吸,也应思考如何守护这片生生不息的家园。
为了推动固体地球灾害研究前沿科学问题的解决,丰富中南大学测绘遥感学科内涵,加强学科原有优势,为学科“双一流”评估增添动力,测绘遥感与科学系于2017年成立地灾感知认知预知研究室(简称“地灾三知研究室”,英文简称“PCP Laboratory”),研究室主任-国家“长江学者”入选人吴立新教授于2016年11月由领军人才引进项目加盟中南大学,重点开展地灾感知认知科学研究与实验,并凝聚了一批在遥感-岩石力学、地球物理和固体地球灾害等方面有较好研究基础的青年团队,围绕地震、滑坡和冰川灾害的协同观测与感知分析开展研究与实验。
实验室遵循科学发展规模,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拓展研究方向,不断引进高水平人才。研究室现有固定成员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5人。
目前研究室拥有中国高分卫星数据中南分中心,正筹建国际首个专门面向地应力卫星遥感科学实验的试验场,预计2019年投入使用,届时将引领地应力遥感国际前沿,极大推动遥感-岩石力学的革新和地应力遥感的发展,为固体地球灾害及地震从认知迈向预知打下坚实基础。
按照中南大学“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校训思想,研究室团结奋进,创新进取,以先进活跃的科研思想、显著卓越的科研成果、科学完善的科研体系为目标,始终向着学科一流、国内先进的研究室这一目标奋斗,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