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陈伟,1985年生,湖南益阳人, 博士毕业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TU Bergakademie Freiberg),现为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系支部书记。
联系方式: chenwei.csu@foxmail.com
主讲Railway Engineering(英文授课)、铁道工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
招收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硕)、土木水利(专硕)硕士生,每年有3个名额。
主要从事新型轨道结构研发、轨道与隧道损伤、轨道几何形位检测与隧道损伤检测、岩石和混凝土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岩-土体相互作用与变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中国铁路总公司、武汉铁路局等企业课题5项,参与科研课题10多项,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25篇、高被引论文1篇),申请国家专利6项,参编英文专著2本、中文专著1本(由Springer 出版的英文专著《Modelling Rock Fracturing Processes-Theori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参与第 19 章 Lifetime Prediction of Rocks 的撰写;由Elsevier与中南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英文专著《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Prediction and Control of Landslides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约59.7万字,为第二作者;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中低速磁浮轨道施工与维保技术》,副主编)),负责中译英铁路规范1本(TB∕T2897-1998 railway sub-ballast),获中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中南大学课程思政比赛二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十一),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担任《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现代隧道技术》杂志青年编委,WTC水下盾构及TBM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以及20余本国内外期刊审稿专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
主持的部分结题课题如下:
(1)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 19G05,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板预埋套筒的损伤破坏机理及整治技术研究, 2019-09 至 2020-12, 结题, 主持
(2) 中国铁路总公司, 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大课题, K2018G019, 严寒地区高速铁路线路维护技术研究, 2018-06 至 2019-12, 结题, (主持子课题)
(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 2017M610508, 高速铁路轨道板与充填层界面的冻融、疲劳损伤演化机理, 2017-04 至 2018-12, 结题, 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51608537, 混凝土断裂过程区及裂缝亚临界扩展的时变演化机理, 2017-01-01 至 2019-12-31, 结题, 主持
主持的部分在研课题如下: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52278469, 跨活动断裂带隧道内装配式宽枕聚氨酯固化道床力学性能与变形机理研究,, 在研, 主持
(2)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2022JJ30715, 重载与脏污积水致有砟轨道结构接触体系服役性能劣变机理研究, 在研, 主持
(3)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小半径、大坡度磁浮轨排施工及车线匹配关键技术研究, 在研, 主持
(4)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研发项目, 高速铁路大跨度连续梁拱组合桥施工关键技术, 在研, 主持
发表的部分论文如下:
[1] Chen W(陈伟), Zhang TQ(张天齐), Chen WY*(陈炜昀), Wu Z(吴州), Li X(李响),Liu C(刘超). Frost heave force analysis of pre-embedded dowel in the high-speed railway ballastless track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2 (321) 126422.
[2] 陈伟, 李东柏, 刘耀强, 朱志辉. 基于多传感器集成的地铁限界及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应用研究[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1 18(4) 1025-1034.
[3] Chen W(陈伟), Wu Z(吴州), Zhu ZH(朱志辉), Chen WY*(陈炜昀), Wang WD(王卫东), Zeng ZP(曾志平). Pull out and pre-tightening force tests for plastic dowel of the railway sleeper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installing torque and frost force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1 (267) 120948.
[4] Chen W(陈伟), Xie WY(解汪洋), Li X*(李响), Zhou WJ(邹文杰), Fu HL(傅鹤林). Determination of fracture energy and fracture toughness of two types of concrete and their interface [J]. European J. of Environmental & Civil Engineering, 2021, 25(1), 104–116.
[5] Chen W*(陈伟), Li DB(李东柏), Liu YQ(刘耀强), Zhu ZH(朱志辉), Huang Z(黄震), and Yan JX(颜俊雄).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multi-sensor integration detection and analysis device for metro gauge and track geometric state[J]. AIP Advances 11, 065033 (2021); doi: 10.1063/5.0053474.
[6] Chen W(陈伟), Li DB(李东柏), Ma T*(马婷), Fu HL(傅鹤林), Du YP(杜雁鹏). Stability Analysis of a Slope Considering Two Reinforcement Processes [J]. Geofluids, 2020, 8828747.
[7] Chen W(陈伟), Konietzky H, Liu C*(刘超), Tan X(谭鑫). Hydraulic fracturing simulation for heterogeneous granite by discrete element method[J].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18, 95: 1-15.
[8] Chen W(陈伟), Li X*(李响), Konietzky H.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lifetime and time-dependent damage for granite by continuous and discontinuous approaches[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8, 77(594): DOI. 10.1007/s12665-018-7781-z.
[9] Chen W(陈伟), Konietzky H, Liu C*(刘超), Fu HL(傅鹤林), Zhang JB(张加兵). Prediction of brickwork failure using discrete element method[J].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2018, 30(9): 06018012.
[10] Chen W*(陈伟), Konietzky H, Tan X(谭鑫), Frühwirt T. Pre-failure damage analysis for brittle rocks under triaxial compression[J].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16, 74: 45-55.
[11] Chen W*(陈伟), Konietzky H, Abbas S.M.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ime-independent and dependent fracturing in sandstone[J]. Engineering Geology, 2015, 193: 118-131.
[12] Chen W*(陈伟), Konietzky H. Simulation of heterogeneity, creep, damage and lifetime for loaded brittle rocks[J]. Tectonophysics, 2014, 633: 164-175.
授权的专利如下:
[1]一种铁路轨道双面吸音降噪装置及其安装方法(发明专利),第一作者
[2]一种膨胀围岩隧道的刚柔结合支护体系(实用新型专利), 第一作者
[3]一种能加载二维边界应力的液压致裂实验装置(实用新型专利),第一作者
[4] 一种内嵌PET网的高速铁路CRTSII型轨道板(实用新型专利),第一作者
[5] 一种重载铁路道砟陷槽防治及路基加固的装置(实用新型专利),第一作者
教育经历
[1] 2011.10-2015.10
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TU Bergakademie Freiberg) | 岩土工程 | 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2] 2008.9-2011.6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 | 硕士学位 | 硕士研究生毕业
[3] 2004.9-2008.6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 | 学士学位 | 大学本科毕业
工作经历
[1] 2016.4-2020.7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博士后(研究方向:轨道结构损伤)
[2] 2016.1-2018.9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讲师
[3] 2018.10-至今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