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丁发兴:男,1979年1月生,浙江瑞安人,工学博士,教授。曾先后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兼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检测鉴定加固改造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理事和湖南省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00年6月中南大学建筑工程本科毕业,2006年9月中南大学结构工程博士毕业。2006年10月晋升为副教授,2011年10月晋升为教授。(课题组网站:https://www.dingfaxingcsu.cn/)。
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级项目各4项,省部级项目6项,横向项目十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0余篇,被引2000余次,入选2023年度土木领域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高水平中文论文60余篇,中文论文被引3200余次,出版专著《工程材料损伤比强度理论》和《钢管混凝土轴压约束原理》,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参编行业标准2部,地方标准3部,主持行业协会科技一等奖2项,参与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8),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2023工程建设十大新技术奖,培养博士后1人,博士11人,硕士51人,获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1次,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奖2次。原创性“损伤比强度理论”先后得到各级官方网络媒体首发科普宣传报道,阅读量近250万次。
在材料强度理论和结构抗震技术等领域取得成果:
(1)构建了损伤比强度理论。受脆性材料受压破坏时体积膨胀的实验规律启发,提出了材料纵向与横向应变都服从弹性和非弹性应变分解假设,创建了材料单元体相对耗能率求极值计算模型,发现了描述材料破坏的损伤比参数(损伤比定义为材料非弹性应变的相对横向变形效应,为强度和非弹性应变两个相对物理量的乘积),构建了损伤比强度理论,提出了压/拉损伤比变量计算方法。损伤比强度理论是Mises屈服理论的无量纲化和升级版,适用于混凝土、岩石、铸铁等脆性材料和金属塑性材料。该理论揭示了脆性材料受压破坏体积膨胀以及高压条件下材料脆性向塑性破坏转变的规律,实现了脆性与塑性的统一。
(2)研发了增强约束拉筋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技术并提出了增强约束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筒体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提出了基于损伤比强度理论的约束混凝土三轴塑性-损伤模型和钢材强化-损伤模型,建立了考虑塑性大变形响应的钢管混凝土柱及其结构体系静力和抗震倒塌分析方法,提出了考虑滑移与组合作用的拉筋钢管混凝土柱压、弯、剪、扭等复杂受力计算方法与增强约束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与框筒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发了直接约束混凝土的内拉筋钢管混凝土柱构造技术以及增强约束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与框筒结构抗震成套技术,揭示了拉筋降低界面滑移、直接约束混凝土以及促进钢管抗弯与抗剪贡献的协同工作机制,以及拉筋对耗能分配、塑性铰形成过程与倒塌机制的影响规律,解决了钢管间接约束作用不足以及高轴压比钢管混凝土柱抗震不足的技术难题。拉筋技术使得钢管混凝土柱抗弯刚度提升10%,承载力提升20-50%,增强约束等强构造技术使结构抗震倒塌能力提升20-40%
1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978664,带拉筋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空间框架结构体系抗震耗能研究,2020/01-2023/12,在研,主持。
[2] 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9JJ20029,装配式带拉筋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空间框架结构体系,2019/01-2021/12,已结题,主持。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C0703404,高层及大跨组合结构建筑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2017/07-2020/06,已结题,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8548,局部火灾下多层钢-混凝土组合空间框架结构抗火性能与设计方法,2016/01-2019/12,已结题,主持。
[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11BAJ09B02,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城市桥梁抗震性能研究,2012/01-2015/12,已结题,主持。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0808180,基于整体性能的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火分析与设计方法,2009/01-2011/12,已结题,主持。
2 学术专著
[1] 丁发兴,吴霞,余志武. 工程材料损伤比强度理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2.
[2] 丁发兴. 钢管混凝土轴压约束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3.
3 科研论文
[1] 丁发兴,吴霞,向平,等.多类混凝土和各向同性岩石损伤比强度准则[J]. 土木工程学报,2021,54(2): 50-64,73.
[2] 余志武,丁发兴. 混凝土受压力学性能统一计算方法[J]. 建筑结构学报,2003,24(4): 41-46.
[3] 丁发兴,刘怡岑,吕飞, et al. 拉筋接触方式对高轴压比大尺寸钢管混凝土柱滞回性能影响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 2021,42(9):62-72.
[4] 丁发兴,朱江,罗靓*, et al.. 钢-混凝土组合空间框架拟动力有限元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 2018,39(5): 18-26.
[5]丁发兴, 卫心怡, 潘志成, et al. ; 高轴压比方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单边栓连刚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23,44(7):105-115.[6]Ding Faxing, Wu Xia, Xiang Ping, et al. New damage ratio strength criterion for concrete and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J]. ACI Structural Journal,2021,118(6):165-178.
[7]Ding Faxing, Ying Xiaoyong, Zhou Linchao, Yu Zhiwu. Unified calcula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etermining the uniaxi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J].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 2011, 5(3):381-393.
[8] Ding Fa-xing, Fang Chang-jing, Bai Yu, et al.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stirrup-confined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stub columns under axial loading[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4, 98(7): 146-157.
[9] Ding Fa-xing, Luo Liang*, Wang Liping, Cheng Shanshan, Yu Zhi-wu. Pseudo-static tests of terminal stirrup-confined concrete-filled rectangular steel tubular columns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steel research. 2018,144(5): 135-152.
[10] Ding, F. X., Yin, G. A., Jiang, L. Z., Bai, Y. Composite frame of circular CFST column to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under lateral cyclic loading[J].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8, 12 2: 137-146.
4 编制规程
[1] 参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导则》(T/CECS 888-2021) (5/18)
[2] 参编湖南省地方标准《周边叠合变阶预制混凝土楼板技术规程》(DBJ43/T 364-2020) (2/25)
5 科研奖励
[1] 主持“‘强构造’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结构抗震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2.9.30 (1/15)
[2] 参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及稳定性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2.1.20 (2/12)
[3] 参与“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10.28 (8/12)
6 发明专利
[1] 丁发兴,龚永智,余志武. 方钢管内切环形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2015.1.14,中国, ZL201210108806.3
[2] 丁发兴,王恩,王莉萍,吕飞,余玉洁. 一种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装配式刚接节点强梁强柱构造及施工方法,2022.3.29,中国, ZL201910825914.4
[3] 丁发兴. 一种带拉筋钢管混凝土浇筑体及施工方法. ZL 201822217876.8
[4] 丁发兴. 一种带拉筋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浇筑体及施工方法. ZL 201822217891.2
[5] 丁发兴. 一种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巨型柱及施工方法. ZL 201822216121.6
[6] 刘鹏,丁发兴,余志武,陈颖,郭风琪,肖沐惕. 基于热桥隔断技术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墙体结构,2017.9.19,中国, ZL201610109440.X
[7] 龚永智,余志武,丁发兴. 一种周边叠合整体装配式楼板及其施工方法,2018.3.16,中国, ZL201511029078.7
[8] 余志武,龚永智,丁发兴. 一种预制混凝土墙板及其构建的带暗框架的墙板结构体系,2018.1.2,中国, ZL201511027997.0
[9] 余志武,邱则有,丁发兴. 一种异型柱,2011.06.29,中国,ZL 201010152127.7
[10] 余志武,邱则有,丁发兴. 现浇钢筋砼空心板,2012.11.28,中国,ZL 201010152117.3
7 软件著作
[1] 丁发兴,卫心怡,许云龙. 混凝土单轴与钢材拉伸本构模型软件v1.0, 2021.09.02,2021SR1308981.
[2] 丁发兴,束舒东,吴霞, 等. 损伤比强度理论模型软件v1.0,2021.12.02,2021SR1958401.
[3] 吕飞,曹哲雅,丁发兴. 圆钢管混凝土柱自动优化设计软件v1.0,2022.06.07,2022SR1017474.
8 学生获奖
[1] 指导尹国安(2020年)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 指导应小勇(2012年)、朱江(2020年)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3] 指导付磊(2017年)、刘劲(2018年)、张涛(2020年)获得中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4] 指导张鹏硕士(2012年)、方常靖硕士(2017年)、朱江(2019年)、吴霞(2022年)、刘怡岑(2019年)获中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9 国际交流
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柏宇)、墨尔本大学(刘雪梅)、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成闪闪)、爱丁堡大学(黄韵儿)等有关海外高校加强装配式钢与组合结构技术合作与学术交流。
教育经历
[1] 1996.9-2000.6
中南大学 | 建筑工程 | 学士学位 | 本科
[2] 2000.9-2006.9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 | 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工作经历
[1]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建工系副主任
|
教授
社会兼职
-
[1] 2023.7-至今
全国装配式建筑产业专家库专家 -
[2] 2019.7-2024.6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检测鉴定加固改造分会常务委员 -
[3] 2018.10-至今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理事 -
[4] 2017.9-至今
湖南省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