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教师姓名:贺跃辉

学位:博士学位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所在单位:粉末冶金研究院

学术荣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政府特贴
曾获荣誉: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湖南省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广西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第二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新材料成果转化奖
个人简介

       男, 1963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1996年始),博士生导师(2001年始)。现任中国钨业协会理事会技术顾问,中国材料学会超硬材料及制品分会副主任,中国材料学金属间化合物与非晶合金分会副主任。《Powder Metallurgy》、《Journal of Powder Metallurgy & Mining 、《Tra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国钨业》、《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超硬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艺》、《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精密成形工程》等学术刊物编委。2009国际MRS组委。湖南省第九、十届政协委员、十一届政协委员。霍英东研究奖励基金获得者。中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984年获得湘潭大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3月获得国防科技大学复合材料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12月获得中南工业大学有色冶金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在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9月于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1月—2001年1月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田纳西大学从事高级访问学者联合研究工作。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从事高级访问学者研究工作。2001年5月被认定博士生导师资格。

为本科生开设“金属学与热处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力学冶金学”、“物理冶金学”、和“材料强韧化技术”等课程。现指导硕士研究生已毕业25名,已毕业博士生23名。

以第一负责人,在“八五”期间主持国家“86.3”高技术基金项目“TiAl基合金增压器涡轮研究”。在“九五”期间主持国家“86.3”高技术基金项目“TiAl基合金近型成形技术的研究”(715-005-0040)。在“十五”期间作为副组长主持国家“86.3”高技术基金国防重点项目“800°C使用的变形TiAl基合金”,并主持其子项目“Ti、Al元素粉制备TiAl基合金薄板材的研究”(2002AA305209);和在“十五”期间作为副组长主持国家“86.3”高技术基金项目“高性能纳米晶-准晶Al基合金材料制备技术”(2003AA302520);国家“863”高技术基金项目“新型高性能高Nb-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隔热材料”(2006AA03Z511,2007-2010);主持1998年度国家计委军工配套项目“TiAl基合金排气阀门及座圈研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高性能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的关键基础问题研究”的子项目“TiAl基合金新加工技术与显微组织控制”(1998-2001,5989515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梯度结构硬质合金的制备机理及应用理论基础的研究”(50323008,2004- 2006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钨纳米线制备技术及生长机理的研究”(50374082,2004年-2005年度);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同温度下TiAl金属间化合物动态力学性能的研究”(90505002,2006-2008);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钯合金/孔径梯度TiAl合金多孔支撑体复合分离膜制备及基础研究”(项目批准号:20476106,2005,1~2007,12);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及其应用基础研究”(50825102);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先进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的化学工程基础”( 20636020,2007-2010);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粉末冶金纳米晶结构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表征及模拟”(50823006,2009.1-2012.1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澳科技合作特别基金“纳米线的力学性能测试与纳米结构表征”(2006年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耐高温气体腐蚀性能及其提高的研究”(51071178,2011-2014);主持“97.3”基础研究项目“Al电解惰性阴极材料”(2001-2005年);主持“97.3”基础研究项目“孔径梯度金属间化合物过滤材料的研究”(2003CB615707,2004-2008年);主持“97.3”基础研究项目“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基/Ti-Al合金膜制备方法及性能表征”(2009CB623400)主持国家博士点基金项目“粉末冶金TiAl基合金薄板材研制”(20020533019);和主持第六届霍英东研究基金项目“TiAl基合金超塑性及其近型成形技术的研究”。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主要研究骨干,参与“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应用基础研究”(50721003,51021063)。

2013年以来,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钢铁联合企业副产煤气清洁循环利用技术与应用”子课题“铁合金高温炉气净化系统及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参与“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主持航空航天钛合金整体复杂结构零件加工系列化数控刀具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性能Ti(C,N)基金属陶瓷材料制备过程中关键冶金科学问题”子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性能粉末冶金高速钢清洁、便捷制备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高性能电镀镍金刚石线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2015)。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2012,排名第3),广西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电解二氧化锰用新型表面合金化钛阳极的研制与应用”,2012,排名第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高性能电镀镍金刚石线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2015,排名第2),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新型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多孔膜及其制备方法,2019,排名第2),第二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新材料成果转化奖(2019,排名第1)。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脆性机理和増塑的研究”,1995,排名第4),湖南省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TiAl基合金工程材料强韧化新工艺技术的研究”,1997,排名第1),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TiAl基合金工程材料强韧化新工艺技术的研究”,1997,排名第1),和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一等奖(“高性能TiAl基合金的研究”,1999,排名第4)。 

主要的研究成果在于:

以技术服务为依托,创办了长沙岱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易态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泰阳新材料有限公司3家国家高技术企业及成都美奢锐新材料有限公司,长沙市萨普新材料有限公司,解决了数百名人员就业问题,每年为社会创造产值数亿元。

1.      针对难热加工塑性变形材料,提出了“包套锻准等静压快速变形”方法,使锻坯侧向最大应力降低80%,替代复杂、昂贵的等温锻,在普通油压机上实现大尺寸TiAl金属间化合物大变形量热塑性变形。实施后现成为TiAl金属间化合物铸坯开坯的通用方法。

    2. 同时系统研究了Ti-Al、Fe-Al和N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及多孔膜,建立起包括Ti-Al、Fe-Al和Ni-Al三大类组成的整个Al系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体系框架。推广应用解决了一系列极端环境过滤净化难题。提出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新概念,拓展无机多孔材料种类及应用范围,解决极端环境下多孔材料用材亟需难题;研究元素混合粉反应合成/固态偏扩散新的造孔方法及其机制,建立起反自蔓延判据和孔结构演变动力学方程,实现多孔材料的近净成形和孔结构自主控制。开展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功能化研究,促进其实用化;实施解决了强腐蚀性TiCl4溶液的提纯,和火法冶金及煤化工领域中含硫、氧高温烟气的净化,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3. 突破金属不能催化生长金属纳米线的理论禁锢,以化学计量金属间化合物相作传质,采用Ni纯金属、Ni-Fe合金和Ni-Co合金低温(850°C)催化生长出难熔金属W(熔点为3422°C)单晶纳米线,并提出VSS生长机制和建立起传质模型。同时,成功地制备出难熔金属钨纳米线及其阵列,显示出优异的场发射性能。

4. 针对硬质合金体系,完成了多组三元合金系相图的实验研究和热力学评估;在建立起脱氮动力学模型和渗碳过程动力学数据库的基础上,研究了硬质合金正、负梯度结构形成机理及其控制因素;实施后硬质合金制品质量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

5. 金刚石线的规模化生产。针对光伏行业的需求,研发出制备蓝宝石、单晶硅、多晶硅等开方、切片用金刚石线,并实现产业化。解决了金刚石线制备过程中水溶液体系温度稳定性、酸度稳定性、金属离子浓度稳定性、上砂密度和均匀性稳定性,以及金属镀层与钢丝绳基材界面结合、金属镀层对金刚石的把持等关键技术问题。研发出的金刚石线规格为φ0.14、φ0.16、φ0.20、φ0.31、φ0.34等。

6. 研究出电解MnO2用新型Ti阳极。通过传统Ti阳极表面处理,改善阳极对电解液的浸润性;提高表面催化活性,克制传统阳极表面钝化;解决阳极老化问题,提高电解MnO2阳极抗衰减能力。有效地减低阳极过电位,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电能。特别是长时间超高电流密度下保持低电位电解过程进行。

7.开拓性研究出金属陶瓷材料粘结剂金刚石砂轮和立方氮化硼砂轮,并实现产业化,产品品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我国数控磨床、加工中心等对高端砂轮亟需的难题。产品销售全国和返销于世界发达国家。

8.自主研发出金属陶瓷材料及刀具,解决了Ti(C,N)金属陶瓷材料制备过程控N和C的技术难题,材料性能优异。实现了金属陶瓷刀具生产产业化转化,形成了高品质金属陶瓷刀具的国产化。

9.提出采用元素混合粉反应活化烧结全致密化、扩散合金化、无熔炼纯固相合成制备高性能粉末冶金高速钢全新技术,实现了高品质钢无冶炼制备方法,解决粉末冶金高速钢传统制备设备投资巨大,工艺流程长而复杂,合金化元素种类及添加量受限等技术难题,实现粉末冶金高速钢简易化、短流程、无污染制备。

已在国内、外Advanced Materials(2篇), Apply Physics Letters, Chemical Physice Letters等知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EI收录247篇,被引用2350余次;被SCI收录262篇,被引用2700余次;发表中文论文309篇,被引用3772次。论文总被他人引用6500余次多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6项。


研究方向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研究方向

金属间化合物粘结剂超硬材料制品

金属间化合物粘结剂超硬材料制品


手机版

同专业博导  同专业硕导

访问量:

中南大学版权所有 湘ICP备05005659号-1

最后更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