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阳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zhangchenyang

电子邮箱:

所在单位: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学历:研究生(博士后)

办公地点:和平楼350

性别:男

联系方式:QQ和微信:413526653. 邮箱:zhangchenyang@csu.edu.cn

学位: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

毕业院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学科:矿业工程

其他联系方式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邮箱 :

邮编 :

通讯/办公地址 :

移动电话 :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基本信息:

姓名:张晨阳              籍贯:湖南湘西        出生年月:198605

民族:苗族                党派:中共党员        工作单位:中南大学

毕业学校:

(1)中南大学化学工程学士2005.09-2009.06);

(2)南京大学物理化学博士2009.09-2014.12);

(3)中南大学矿物工程系博士后2016.07-2018.07

留学经历: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理论化学所博士后2015.01-2016.07

岗位职称: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岗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学科:矿业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

研究方向:

(1) 资源高效利用界面化学及表面配位化学;

(2) 清洁高效选冶药剂分子靶向设计;

(3) 矿物高效浮选分离理论与技术;

(4) 矿物功能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

(5) 废水/废固有价组分资源化循环利用。

联系方式:Tel: 15573156566; Email: zhangchenyang@csu.edu.cn

研究兴趣:

以界面物理化学为核心,借助第一性原理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多尺度理论计算方法和精细结构实验表征,通过量子化学、配位化学、界面化学、固体物理、矿物工程和资源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交叉融合,(1) 开展复杂浮选过程矿物界面化学及表面配位化学基础理论研究;(2) 开拓矿冶工程计算化学和矿物表面配位化学的新方向;(3) 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界面化学及选冶药剂分子靶向设计理论与制备技术;(4) 完善先进矿物功能材料设计理论与制备技术;(5) 开发废水/废固有价组分资源化循环利用环保技术,为复杂难处理资源的高效、生态、精细化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科研项目: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各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和特别资助各1项,湖南省自科优秀青年基金和青年基金1项,中国环科院二次污染普查项目1项,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中央基本科研业务项目1项,中南大学世界一流学科“新工科”建设项目1项,中南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中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改项目1项,长沙市杰出创新青年培养计划项目1项。并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美国能源部能量前沿研究中心等多个重大项目的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近五年来在国际权威期刊Adv. Funct. Mater., J. Phys. Chem. Lett., J. Phys. Chem. C, 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Langmuir,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Minerals Engineering, Applied Surface ScienceSCI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 其中一作或通讯作者20余篇;高被引论文2篇;IF>3论文14篇,JCR114JCR26篇;论文被SCI期刊引用800次;申请发明专利12项,授权3项,推广应用2项;在国际矿物加工大会、国际浮选会议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4次,在中国矿物加工大会、中国化学年会等重要国内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10次。指导本科生获得4项大学生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支持,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获得中国首届电子信息行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第7名。

奖励荣誉:

(1) 2009-2014年南京大学英才计划奖励;

(2) 2015-2016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后副研究员;

(3) 2017-2018年中南大学优秀辅导员;

(4) 2019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5) 2020年长沙市杰出创新青年培养计划项目获得者

(6) 2021年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学术兼职:

(1)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年编委;

(2) 工程科学学报(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学术编委;

(3)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界面化学学术研讨会发起人、分会主席;

(4)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青年科技论坛副秘书长;

(5) 国际矿物加工青年学者论坛副主席;

(6) 矿物加工学科发展方向路线图专家组成员;

(7) 中国化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员;

(8) 中澳矿物加工国际研究中心、战略含钙矿物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人;

(10) 受邀担任国际SCI期刊 Langmuir,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Journal of the Taiw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Research on Chemical Intermediate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和国内核心期刊过程工程学报、矿产保护与利用等10余个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的审稿专家。

 

代表性论文列表:

1)Zhang, C., Han, C., Sholl, D. S., et al. Computa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Defects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Spontaneous and Water-Induced Point Defects in ZIF-8[J].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2016, 7(3): 459-464.

2)Yin Z., Hu Y., Sun W.*, Zhang, C.*, et al.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4-Amino-5-mercapto-1,2,4-triazole as flotation reagent on chalcopyrite. Langmuir 2018, 34, 4071-4083.

3)Yang Yue, Sun W.*, Bu Y., Zhang C.*, Song S., and Hu Y.*. Recovering Valuable Metals from Spent Lithium Ion Battery via a Combination of Reduction Thermal Treatment and Facile Acid Leaching.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2018, 6(8), 10445-10453.

4)Tian M.Zhang C.*Sun W.*, Hu Y.* et al. Effects of the preassembly of benzohydroxamic acid with Fe (III) ions on its adsorption on cassiterite surface, Minerals Engineering, 2018, 127, 32-41.

5)Tian M.,Zhang C.*, et al. Selective separation behavior and its molecular mechanism of cassiterite from quartz using cupferron as a novel flotation collector with a lower dosage of Pb2+ ion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9, 486, 228-238.

6)He J. , Hu Y. , Sun W. , Zhang C.* et al. Computational insights into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gallic acid-bearing reagents on calcium-bearing mineral surfaces. Minerals Engineering, 2020,156,106485.

7)Yin Z., Chen S., Sun W.* , Zhang C.*, et al.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molybdenite from chalcopyrite using an environmentally-efficient depressant L-cysteine and its adsoption mechanism. Minerals Engineering, 2020, 156, 106438;

8)Zhang T.,Tang Y., Fang G.*, Zhang C.*, Liang S.* et al. Electrochemical Activation of Manganese‐Based Cathode in Aqueous Zinc‐Ion Electrolyt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30, 2002711

9)He J., Zhang H., Hu Y. , Sun W. , Zhang C.* et al. Effects of Hydration on the Adsorption of Benzohydroxamic Acid on the Lead-Ion-Activated Cassiterite Surface: A DFT Study. Langmuir, 2021, 37(6): 2205-2212.

10)Zhang H.Sun W. , Zhang C.* et al. Selectiv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Dodecylamine on the Hydrated Surface of Hematite and Quartz.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21, 119137. DOI:10.1016/j.seppur.2021.119137

 

官方个人主页:

1)http://faculty.csu.edu.cn/zhangchenyang/zh_CN/index.htm

2)https://hyh.csu.edu.cn/info/1020/2159.htm


  • 教育经历Education Background
  • 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
  • 研究方向Research Focus
  • 社会兼职Social Affiliations

团队成员Research Group

团队名称:胡岳华-孙伟教授创新团队

团队介绍:中南大学胡岳华-孙伟教授课题组,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5人,讲师(硕士生导师)2人。迄今为止,课题组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20人,博士后10人,现在读博士24人,硕士41人,博士后5人。

   课题组的主要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包括:矿物浮选溶液化学、电化学、晶体物理化学,浮选药剂分子组装设计与绿色合成,矿物/浮选药剂/水界面选择性作用,矿物微细颗粒间及颗粒/气泡间界面相互作用等。

   课题组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八五—十二五),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20多项,经费8000万元以上。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长沙矿冶研究院、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及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大专院校,及中国五矿、中国铝业、中华集团、铜陵有色、湖南有色、大冶有色、华锡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保持着密切的科研和技术合作。

   课题组在低品位铝土矿、黑色岩系镍钼矿、非传统钨矿、复杂硫化矿、铜钼矿、锡矿、萤石、硅质含钒页岩矿等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及矿山废水综合回收利用和粉尘去除,矿物基粉体材料制备等相关领域皆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及进展。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高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50余项。

   依托胡岳华教授任主任的复杂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和战略金属矿产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2011计划),课题组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麦吉尔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犹他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密歇根理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南澳大学、南非开普敦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有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和研究生,完成国际合作项目。

   我们热忱欢迎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课题组学习深造,也邀请海内外矿物加工及相关领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来课题组访问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