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致力于金属负极界面电化学的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1. 提出了一种基于亲锌性铜网骨架和Zn2+导向作用的聚丙烯酰胺(PAM)电解质添加剂制备无枝晶锌负极的协同改性策略。铜网不仅可以为锌负极提供结构支撑,而且可以通过原位形成的Cu-Zn固溶体促进锌的均匀成核,PAM上的酰基对锌离子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吸附作用,锌离子可以沿聚合物链转移在电极表面呈均匀分布,此工作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并被选为封面文章(DOI: 10.1002/anie.201907830)。
2. 撰写综述论文全面阐述水系锌离子电池无枝晶锌负极的界面设计原理与相关研究进展,首先指出电子和离子的行为是影响锌沉积质量的关键因素,并从优化载体-锌负极界面和锌负极-电解液界面的角度回顾了通过调节界面电场和离子分布来制备无枝晶锌负极的主要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调节锌成核和生长过程中的界面电场和离子分布来诱导锌均匀沉积的设计策略,相关设计策略将为合理设计无枝晶锌负极提供理论依据,推动锌金属负极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此工作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DOI: 10.1002/anie.202000162)。
3. 通过探究不同二氧化钛暴露晶面与锌负极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了晶体取向在材料亲锌性中的关键作用,得出了适用与各种金属负极表面改性晶体材料的普适性机理。此工作发表于Nat. Comm. (DOI: 10.1038/s41467-020-17752-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