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是从事ORC工质设计及系统仿真优化、跨临界CO2混合工质的分子主动设计、超临界CO2动力循环的系统设计及动态优化、包括空气储能、CO2储能及卡诺电池在内的热力循环储能。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自然基金1项,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横向项目1项,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已在国内外发表期刊论文60余篇,担任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ENERGY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
课题组:
目前,课题组致力于开展包括压缩空气储能、压缩CO2储能及热泵储能在内的热力储能学术及应用研究,已与能源央企、国企及设计院建立了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开发了压缩储能及热泵储能的自主工艺,正在助力储能装备的落地。课题组特色如下:
1. 学术方向属于能源前沿:随着新能源的持续大力开发,配置大规模储能必不可少,组内研究既有纯学术的理论研究,也有工程落地的应用研究,学生可依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相应具体研究,以便后续的工作或攻读博士。
2. 学术指导充分:学生皆由本人亲自指导,不会委托他人,研一便有非常明确的研究方向,在组内丰富的研究基础上,学生可迅速开展自己课题研究,同时本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提供线上及线下的及时指导,便于学生获得研究成果。
3. 论文署名以学生为主:对于学生写的文章,不抢学生一作,便于学生后续的学术发展及中南大学秋季的奖励申报。目前,已有多位研究生获得包括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在内的奖励。
4. 成果较易出:基于学生的职业规划,目前组内每位学生论文发表少则1篇,多则5篇。同时,每位学生可申请发明专利,少则1项,多则3项。
5. 充足的经费:组里已与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具有充足的项目经费,可保证课题组的运转。
6. 丰厚的补助:每年12个月的基本劳务补助按时足量发放。此外,取得的论文、专利等研究成果均有相应且可观的劳务补助。
7. 灵活的工作时间:周一~周五,可请假,学生若无课,则到办公室时间最迟不超过上午9:30,下午最迟不超过14:30,每天办公室8小时即可。周末学生自己安排时间,不强制来办公室。组里强调的是学生的工作效率,而不是学生的工作时间,在做完基本工作下,可灵活安排自己的工作及生活。
8. 学术会议多:基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可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相关报告,顺便旅游观光,课题组出路费(高铁或飞机)、住宿费及注册费。在合适的会议地及时间点,也组织同学一起参会,顺便休假。
9. 灵活的组会:每周不会集体开组会,学生可将精力放在自己的研究上,组会根据研究进度及相关事项而组织,确保组会的有效性及高质量。
10. 组内活动:不定时的聚餐及活动,可丰富同学的日常生活。
11. 良好的组内学术氛围:以“师生互助、合作共赢”为原则,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12. 密切的学术合作:与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便于学生后续的学术追求。目前,已有两位硕士毕业研究生进入名校攻读博士学位。
13. 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组内90%的学生获得了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的支持,便于开展自己的学术工作。
欢迎有志于热力储能研究的本科生及准研究生(2024年保研生及考研生)加入本团队。更多学术及团队信息,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南热力循环储能”。
教育经历
[1] 2017.9-2018.9
美国马里兰大学 | 工程热物理 | 联合培养博士 | 联合培养博士
[2] 2014.9-2019.6
天津大学 工学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3] 2010.9-2014.7
天津大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学士学位 | 本科
工作经历
[1] 2019.7-至今
中南大学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在职
其他联系方式
[1] 邮编:
[3] 通讯/办公地址:
[6]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