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22:马姣同学“通过CsI共混同时提高平面碳基钙钛矿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和湿度稳定性”的论文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发表
平面碳基钙钛矿太阳电池是课题组主攻的两类碳基器件之一,具有稳定性高的优点。但湿度稳定性仍然受到碳电极多孔状态的挑战。针对该问题,马姣同学将三种碱金属碘化物盐(CsI、LiI和KI)混合在碳浆当中,然后涂覆在钙钛矿(PVSK)层上制备碳电极(CE)以完成器件制备,之后在相对湿度为85%的湿热箱中处理所得的碳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XRD和SEM研究观察到,CsI处理会触发PVSK的二次生长,以及PVSK 中A位点的掺杂行为。TPC/TPV衰减曲线记录和器件的莫特-肖特基研究表明,CsI处理具有最长的载流子寿命、最短的电荷提取时间和最高的内置电势。因此,CsI混合将功率转换效率从17.22%提高到19.16%(增加膜厚和镀银后优化到19.89%),提高了11%,高于LiI、KI和对照组的提高幅度7%、1%和2%。CsI处理器件的T80寿命为209小时,而LiI、KI和对照组的寿命分别为180小时、67小时和90小时。进一步研究表明,上述结果与碱金属离子的水合摩尔吉布斯自由能(ΔhydG*)有关。Cs+拥有最低的ΔhydG*,从而增强了其疏水性。值得指出,Li+拥有最高的ΔhydG*,从而引发了对H2O分子的“缓释效应”,也有以利于提高器件耐湿性。
图1 “渗透法”和“旋涂法”对PVSK的影响研究
图2 器件湿度稳定性提高机制研究
论文链接如下:https://doi.org/10.1063/5.0280346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374185)的资助。
2025-9-2:彭恒同学关于“无空穴导体介观碳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构建过程监测”的论文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发表
介观碳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简称为meso-CPSCs)具有独特的器件制备过程:首先,构建介孔骨架,如“ITO/ETL/mp-ETL/mp-ZrO 2 /CE”(“ETL”和“mp-”分别表示“电子传输层”和“介孔”);其次,将PVSK 前驱体渗入介孔骨架当中并完成结晶。两个过程皆可在全空气环境条件下低温制备。本工作中,彭恒同学对钙钛矿晶粒的结晶过程与器件的光电转换过程进行同步监测。研究发现,同时,随着退火时间延长,器件中的异质结结构明显演化,从ETL和 PVSK 前驱体之间的异质结,转变为 ETL 和 PVSK 微晶之间的异质结。在退火20分钟后器件即出现光电转换,但由于中间相的存在而出现严重滞后。随着退火时间增加到120 min,中间相减少,PVSK 的埋底界面得到改善,使得电荷提取加速,电荷复合被抑制,内建电势(Vbi)提高。因此,PCE从10.47%提高到12.42%,滞后因子从19.19%大幅下降到 1.06%。增加碳电极厚度和延长退火时间可以进一步提高PVSK的结晶质量,从而将PCE提高到15.26%,在露天准最大功率点跟踪试验中,未封装器件获得约为390 h的T80寿命。该工作为建立“PVSK结晶”与“器件光电转换”之间的直接联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图1 meso-CPSCs器件物理数据
图2 meso-CPSCs器件性能随PVSK前驱体退火时间的变化图
论文链接如下:https://doi.org/10.1063/5.0280346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374185)的资助。
2025-7-7:刘思佳同学关于“KCl在PbI2中诱导‘缓释效应’,提升钙钛矿结晶度与碳基太阳电池的反偏压稳定性”的论文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发表
在两步法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过程中,调控铅卤化物钙钛矿(PVSK)的结晶行为将影响器件光电转换性能和稳定性。刘思佳同学创新性地在PbI2前驱体中掺入氯化钾(KCl)以调控PVSK的生长过程。研究发现,KCl能够压缩PbI2晶格,减缓PbI2与有机盐的反应速率,从而延缓PVSK结晶过程,提高结晶度。得益于结晶度的提升,光生载流子寿命得到延长。受益于此,无空穴传输层 CPSCs 的开路电压(Voc)提升至1.16 V,电压损失降至0.37 V(非辐射复合开压损失约为0.1V),光电转换效率(PCE)从17.36%提升至19.66%。此外,KCl的引入大幅增强了器件的反向偏压稳定性。反偏压稳定性测试和热成像技术证实,KCl处理后的器件具有更高的击穿电压(Vrb)和更高的稳定性。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首次在碳基钙钛矿器件中观测到“反偏压诱导的发光(reverse-bias induced lumination, RBL)”现象,在-4 V反向偏压下,外量子效率(EQE)可达~5%。分析表明,RBL行为源于缺陷辅助的电荷隧穿过程。这项研究不仅为进一步提高无空穴传输层 CPSCs 的稳定性提供了一种策略,还将此类器件的应用拓展到了发光领域。
图1 KCl诱导PbI2缓释效应机制示意图
图2 (a-b)4V偏压下CPSC的发光现象(RBL);(c-d)缺陷辅助隧穿效应对反向偏压(RBL)影响的示意图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d5tc01384d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374185)和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2A0005)的资助。
2025-5-24:祝贺郭得恩(博士)、肖宇环(硕士)、刘思佳(硕士)、方振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顺利通过
郭得恩同学的博士学位研究课题为:低温介孔碳基钙钛矿太阳电池,通过几年努力,将该类器件效率从13%提升至18%;肖宇环同学的硕士学位研究课题为钙钛矿生长与表面修饰;刘思佳同学的硕士学位研究课题为钙钛矿生长调控与反偏压稳定性;方振行同学的硕士学位研究课题为钙钛矿表面电子结构(联合培养)。几位同学的研究成果丰富,拓展了课题组的研究口径。
感谢论文审稿人、答辩评委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与热心指点!感谢几位同学的辛勤工作!祝各位同学前程似锦!
图1 周老师(居中)与郭得恩(左一)、肖宇环(左二)、刘思佳(右二)、方振行(右一)四位同学在答辩后合影
图2 肖宇环、刘思佳、方振行三位同学硕士论文答辩后与专家委员们合影
图3 郭得恩同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与专家委员们合影
2025-4-2:于晓涵同学在Small Methods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