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敬海泉,男,工学博士,重庆潼南人,现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湖南省"杰青"和"湖湘青年英才”人才计划项目获得者。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6年获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博士学位,2017年加入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风致振动与控制专委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抗风减灾与风能利用专委会青年委员、国际智能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学会(ISHMII)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SCHM)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桥梁工程协会(Bridge Engineering Institute, BEI)会员、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期刊编委、《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青年编委。
主要从事龙卷风效应模拟与灾害防控、拉索风致振动与控制、光伏柔性支架结构抗风、结构拓扑优化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B类和C类)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任务,湖南省人才计划项目,国家铁路局和国铁集团重点项目,以及行业重要企业科研项目等40余项。在风工程领域权威期刊发表 SCI/EI 论文 70余篇。以第 2 起草人组织编写我国首部《铁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作为核心骨干编写我国首部《光伏柔性支架设计与安装技术导则》;主/参编专著和教材 3 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2 项、实用新型专利20 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8/10)、中国铁道学会一等奖(第3/20、5/25)和特等奖(第39/40)、中国公路学会一等奖(第5/13)、中国钢结构协会一等奖(10/15)、湖南省创新团队奖(第12/15)、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第7/9)、校园平安建设工作先进个人以及第十五届茅以升铁道科技奖(每两年1次,20人/次)。研发的索支撑光伏电站已成功应用于60余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已超过7.0GW。
每年招收优秀博士生1名,硕士生2~3名。
教育经历
[1] 2012.7-2016.7
香港理工大学
|
结构工程
|
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2012年至2016年,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结构与环境工程系,导师为夏勇和徐幼麟教授,获得博士学位。
[2] 2010.9-2012.6
哈尔滨工业大学
|
桥梁与隧道工程
|
硕士学位
|
硕士研究生毕业
2010年至2012年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导师李惠和张连振教授,获得硕士学位。
[3] 2006.8-2010.6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系
|
学士学位
|
大学本科毕业
2006年至2010年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系,主修桥梁工程专业,取得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 2024.10-至今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教授
[2] 2018.10-2024.9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Full time
[3] 2017.3-2018.9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讲师
|
Full Time
[4] 2014.3-2016.10
香港理工大学
|
SCI杂志“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主编助理
[5] 2015.8-2016.10
香港理工大学
|
建设与环境学院
|
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