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所在单位:冶金与环境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办公地点:冶金馆208

性别:男

学位: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

主要任职: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毕业院校:中南工业大学

曾获荣誉: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青年科技创新十大杰出集体

个人简介

李新海,男,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锂电池行业协会理事,《电池》期刊编委。从事冶金、材料与电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新技术开发。注重将冶金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向有色金属能源材料领域的实际应用,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品,在新型储能材料、新型化学电源、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的生产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性成果。主持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南省重大专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及校企业合作项目4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发表SCI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化学电源》一本。通过省部级鉴定1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2项,其中“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造技术”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先后被授予教育部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奖、湖南省优秀专家、长沙市十佳科技创新青年人才、2006年度李新海教授学术团队荣获首届“湖南青年科技创新十大杰出集体”。

邮箱: lixinhai@csu.edu.cn; xhli99@163.com

教育经历

[1]   1986.9-1990.6

中南工业大学  |  冶金物理化学  |  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2]   1983.9-1986.6

中南工业大学  |  冶金物理化学  |  硕士学位  |  硕士研究生毕业

[3]   1979.9-1983.7

中南工业大学  |  冶金物理化学  |  学士学位  |  大学本科毕业

工作经历

[1]   1993.11-至今

冶金与环境学院  |  中南大学  |  教授

团队成员

团队名称: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其资源研究团队

团队介绍:团队长期从事冶金、材料与电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新技术开发,注重将冶金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向有色金属能源材料领域的实际应用,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品。主持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大专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及校企业合作项目40多项,在新型储能材料、新型化学电源、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等领或取得系列重大创新性成果。其中通过省部级鉴定1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造技术”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年先后被授予教育部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奖、湖南省优秀专家、长沙市十佳科技创新青年人才、2006年度李新海教授学术团队荣获首届“湖南青年科技创新十大杰出集体”。

李新海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冶金、材料与电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新技术开发,在新型储能材料、新型化学电源、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的生产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性成果。主持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4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发表SCI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化学电源》。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2项,其中“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造技术”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先后被授予教育部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奖,团队荣获首届“湖南青年科技创新十大杰出集体”。  

王志兴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1998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获得冶金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01~2002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留学。研究方向涉及电化学、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等领域。主持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课题10余项。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撰写专著《现代电化学》,成果“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造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培养的3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郭华军

教授,博士生导师,冶金物理化学博士,材料学博士后。2001年博士毕业后留校,2008-2009年公派留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2010年晋升为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新能源材料、新型化学电源、电化学冶金、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主持和参与了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大专项、湖南省战略新兴产业专项等项目4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造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0多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  

王接喜

教授,博士生导师,冶金物理化学与化学新材料研究所所长,国家优青。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型化学电源体系及其关键材料的设计开发,新能源战略资源的功能材料冶金物理化学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Chem Soc Rev、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彭文杰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能源材料、新型化学电源、电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产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和校企合作项目20余项,成功地开发了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产业化成绩显著。  

胡启阳

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长年从事冶金、材料和新能源科学及相关工程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主要涉及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新型化学电源与电池材料、新型光源及发光材料、炭素功能材料等领域,参与开发了锂云母中锂及碱金属元素提取、镍红土矿中有价金属综合利用、低品位铜钴矿冶炼、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开艺,并实施产业化。  

颜果春

博士,讲师,2016年毕业于中南大学,2016-2018年在法国巴黎公学院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合作导师为J.M. Tarascon。研究方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博士阶段,从事高电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界面性能研究;博士后阶段从事下一代低成本、长循环、高功率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Electrochimica Acta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8项,其中授权3项,欧洲专利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