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2014~2019年于天津大学攻读博士,获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在此期间,获CSC基金资助,赴马里兰大学进行联合培养。2019年入职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任特聘副教授,主要是从事基于分子基团的有机工质热物性估算、ORC工质设计及系统仿真优化、跨临界CO2混合工质的分子主动设计、超临界CO2动力循环的系统设计及动态优化。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自然基金1项,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横向项目1项,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已在国内外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担任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ENERGY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更多学术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工质循环前沿”。
教育经历
[1]
2017.9-2018.9
美国马里兰大学
|
工程热物理
|
联合培养博士
|
联合培养博士
[2]
2014.9-2019.6
天津大学
工学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3]
2010.9-2014.7
天津大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学士学位
|
本科
工作经历
[1]
2019.7-至今
中南大学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在职
其他联系方式
[1] 邮编: c576f0c85848a14d10428d1b79269fc7d68bde9ba6ecb95648b168a03671c3821c778c2bedf0cae5d03c95a065c3a5efa4243241acb9eb6089885db6f9f3fa7f5b7491eb5af48e7ab43d253e29e0fa6991b0af260ac98903cc7fbca150cb2fc86cb6bd41d95f78a263ba3d6f6aa504ee56cdd8693f2e6f13b576940cee3633de
[3] 通讯/办公地址: 3fe60fe854ecd1ab96d1ea94421922bc49cc36b2371bf8bc4cf44be6a56d2c22ceceb3f532a84a9c995fa81490cf424f1bb1358158617004a746c07d9f36cc80afafca2099c3dd470c1afea1fcfb929c95798b9cff46bd497ab57419d1b2780d338a274a66939a4afdaeb7f00a012089fcd120345099b4abf6ef6921f936f106
[5] 移动电话: a2e37d99673c3425f5e9d9e52fdf46405f684d502e42252d6c8765af20603ce424c80d9d3550ec286612e10279bf891ecd6b36cf876832ef469defee85fb9d7338098fc7885767330c1b82c4e099f595bf34bc59fb6b248bb6839a4271e05d3589f83d7d2e435c4ae595b24169e4b313add71cd31c5d8d611749a2560b77a64c
[6] 邮箱: 1e96ed60725abaed3a5d16c3f5896851a57ae9c77692a6e8066fcac0f66b17b963b6456e799181896cef00b8d23e3bed4a479a4871e6c9b3fdc38bd19ab3469b1914add1569541e3f2e4ad9a0502343a0e4d23076788040a8428668a0b89876d0cd64d96f47db1be384e14588d0dff221936ed7fbe41ee38db7a53d6cb3f604d
团队成员
团队名称:工质循环研究组
团队介绍:本团队致力于研究有机朗肯循环及CO2动力循环,主要包括循环的工质物性预测、纯工质及CO2混合工质的主动设计、智能构建,以实现余热的高效回收和利用
|
刘景航 |
CO2混合工资物性预测、跨临界动力循环性能研究 |
|
彭艳楠 |
有机朗肯循环工质优选(机器学习)、新型换热器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