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湖南梅山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创作与文化研究;湖南瑶族长鼓舞传承创作研究以及民族舞剧创作与研究。目前特别关注优秀传统舞蹈文化校园传承与创新研究。
1.长期从事湖南区域民族民间舞蹈抢救、保护、整理等研究工作。十年来,潜心湖南梅山文化中的仪式舞蹈研究。百余次走进梅山千家 峒核心区:新化、安化、冷水江、江华等地,收集整理梅山民间傩仪 祀礼 30 余种,抢救民间濒危舞种十余种,其中包括:177 种已失传 多年的梅山“师公教手诀”、11 种“穿坛阵法”、14 套梅山师公“刀” 套路、72 套江华瑶族长鼓舞套路等。此项研究获湖南省社科基金的 资助立项,研究成果首次从图像学的研究视角撰写梅山民间舞蹈学术 专著《图解梅山舞》,由国家一级出版社原子能出版社出版发行,获 得梅山文化学术研究界的高度认可。 多年致力区域民间舞蹈文化研究:梅山文化无文字记载,其文化 记忆珍藏于各种民俗仪礼之中,其民间仪式舞蹈中保留着丰富的人类 原始思维特征、行为方式等文化信息。本人选取文化记忆的角度审视 梅山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发表梅山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学术研 究论文 5 篇:“梅山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舞蹈略论”、“浅析梅山舞蹈中 道具的作用”、“从梅山舞蹈服饰看古梅山文化”等,其中“仪式舞蹈 与文化记忆——以梅山教《跄太公》仪式为例” 发表在 CSSCI 期刊 《求索》2017 年第 9 期上。文章把梅山区域的典型祭祖仪式《跄太公》作为个案,以其中的手诀舞、罡步舞、师公刀舞为切入点,诠释 梅山母系社会文化印象、多元一体的跨民族记忆、“蛮子精神”的民 族风骨;从本体上升理论研究,揭示其文化内在发展规律,促进当代 梅山民族文化研究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2.一贯专注基于学术研究之上的舞蹈作品创作。力求在挖掘、整 理、传播、运用民间舞蹈素材基础上,创作作品在临摹民间远古生活 场景的同时,即还原民间舞蹈的艺术本真,亦解构民间舞蹈的现代释 义。结合现代编舞技法,让民间与现代碰撞融合,在传承与创新之间 做出大胆的尝试与探索。任现职以来共创作民族民间舞蹈作品 30 余 个。2014 年开始,通过提取梅山先民“不服徭役”的“莫徭”原生 形象,捕捉其“霸得蛮,耐得烦”的南蛮性格特点。从“上峒梅山攀 山赶猎,中峒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捞鱼摸虾。”的梅山先民的劳 动形态的捕捉,到“莫徭系列”群舞作品:《莫徭•猎》《莫徭•放》《莫 徭•渔》的创作;从梅山巫傩仪式中的:梅山师公教手决舞、罡步舞、 穿坛舞、师公刀舞、地花鼓、八仙桌上的瑶族长鼓舞及瑶族男子花伞 舞等 9 类具有代表性的梅山民间舞种的元素提取,到“梅山系列”舞 蹈作品:《梅山•诀》《梅山•愿》《梅山•龙》《梅山•刀》《八仙桌上一双 人》《蝴蝶•媒》创作,作者始终坚持“民间传承——作品创作——舞 台呈现”三重视角。率先于 2006 年 7 月公开演出梅山民族民间个人 原创舞蹈作品专场《梅山谣》,专场分:开山、安居、传人三个章节 9 个原创舞蹈作品呈现了十年田野调查研究和舞蹈创作的成果,为有 文化底蕴、有历史厚重感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做出了有文化责任感的示范。《梅山谣》的成功演出获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长沙市委 宣传部、长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高度重视和后期出版资助,于 2016 年 12 月由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梅山”、“莫徭”系 列的群舞作品也获得了各级各类艺术创作基金的认可和资助,先后获 得了 12 项科研立项和 100 余万的科研经费,其中包括群舞《莫徭• 放》、《梅山•诀》先后获 2015 年、2017 年国家艺术基金小型舞台剧(节) 目立项资助。本人的梅山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与系列作品创作工作在湖 南舞蹈界得到广泛认可,湖南红网、新湖南、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 长沙文艺等 10 余家媒体先后报导或转载了本人的作品评论。引领了 学术至上的艺术创作风尚,将严谨的学术研究与活跃的舞蹈创作相结 合,为作品注入学术支撑,为学术提供实践参考。
3.2018 年 8 月,编撰并由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专业音像出版社) (待)出版《湖南江华瑶族长鼓舞》。《湖南江华瑶族长鼓舞》基于 5 年左右的江华瑶族田野调查、校园传承、学术研究、作品创作、文化 传承的多重视角,在深度挖掘、整理、分类、比较基本舞蹈素材及其 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江华瑶族长鼓舞进行提纯、解析,旨在用舞蹈 音像与纸质教材的形式,推动江华瑶族⻓⿎舞蹈文化的校园传承与创 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教材在保留原生长鼓舞的独特韵律 的同时,提纯其核⼼动律,彰显其民族属性,突出其训练价值,使其 不仅进入大、中、小学校园这一文化传承的主体平台,同时进入各级 各类舞蹈专业课堂这一舞蹈文化传承的核心阵地,让江华瑶族长鼓舞 蹈文化传承真正意义上代代有传⼈,从而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 族伟⼤复兴的坚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 软实⼒”的⼤背景,高校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基本职能包涵着文 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在此背景下形成了 2 部教学指导用书:《湖 南瑶族长鼓舞教学用书》、《湖南瑶族长鼓舞欣赏指导书》。并发表 3 篇学术论文《湖南江华瑶族长鼓舞发展瓶颈研究》(中国文艺家.2020,(06))、《湖南瑶族长鼓舞教材的建构研究》(中国文艺 家.2020,(06))、《区域传统文化高校传承常态机制研究——以教育部瑶 族长鼓舞传承基地为个案》(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01))。长鼓舞蹈文化进课堂的大学本科专业选修及公共选修 课程开发研究,通过特色舞蹈课程教材及工具书(课程教案)等课题 研究成果,建立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的高校课程体系。推动湖南瑶族长鼓舞高校舞蹈课堂的特色教学,满足舞蹈学科“个性化”发展需求,凸显舞蹈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将非遗舞蹈引 入校园,纳入学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系统和规范的教学 传承的具体开发研究。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影响,改善非遗传 统传承方式,推动瑶族舞蹈文化的发展,传承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4.撰写研究生理论教材《湖南传统民间舞风格研究》梳理,湖南 传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脉络整理,湖南传统民间舞蹈传承谱系, 推动湖南传统民间舞的理论研究。2020-2021 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 表学术论文 4 篇,通过田野调查针对不同长鼓舞的支系的在目前传承过程中出现的“边缘化”问题进行研究。指导学生学位论文 5 篇,分别为《江华瑶族绸巾长鼓舞语言分析与舞蹈表演研究——以原创作品 <绸鼓传情>为例》、《舞蹈表演中“文化移情”的实践研究——以舞段 <挂灯之礼>为例》、民俗文化舞台化的舞蹈表演研究——以群舞<敲梆起屋>为例》、《瑶族长鼓舞的“表现性在舞蹈表演实践中应用研究—— 以群舞<瑶家·园>为例》、《瑶族舞蹈诗<盘瓠的传说>中“三公主” 的少女形象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