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选华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所在单位:商学院

职务:研究中心主任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办公地点:中南大学商学院(新校区江湾楼429)

性别:男

联系方式:Email:xuxh@csu.edu.cn 手机:13974812312 微信:csuxxh QQ:747281116 移动电话:13974812312 微信:csuxxh 电子邮件:xuxh@csu.edu.cn 固定电话:0731-89916038

学位: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

主要任职:中国风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运筹学会常务理事,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理事,湖南省系统工程与管理学会理事,湖南省工程管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韶关市创新创业发展咨询专家。

毕业院校:中南大学

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

数字基础设施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徐选华的主页 >> 数字基础设施研究中心

一、研究中心简介

   “中南大学数智基础设施工程研究中心”于2025年4月30日在中南大学成立。基础设施包括传统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现代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顶层设计中的关键环节,肩负着新形势下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创新等多重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要求,充分说明了现代化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心重点聚焦智慧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金属矿业系统等重点领域,深入探索数字化融合技术,突破基础设施数智与智能关键技术,提升基础设施的智能性、抗风险水平和安全韧性,发挥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地重要支撑作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中心组织机构

主任:徐选华,中南大学二级教授

副主任:周艳菊 中南大学教授

副主任:刘炳胜 中南大学兼职教授,国家优青、教育部长江学者、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

秘书:米允龙 老师

研究成员: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余人。

三、研究中心承担的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可持续区域系统合作研究项目“SRS:US-China:基础设施促进城乡融合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机理与决策机制研究(2022.10-2026.09)”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基建项目驱动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2022.01-2026.12)”

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基建促进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2022.01-12024.12)”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重大公共建设项目决策与治理(2018.01-2020.12)”,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混合智能驱动的决策范式构建(72293574)”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公众参与下重大工程动态交互群体决策机制研究(2016.01-2019.12)”

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城市群公共安全综合风险评估技术”

8、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我国战略性矿产安全**评价研究(2024ZD1002002)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安全科学原理研究—城市巨灾演化动力学原理研究”、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隧道内易燃液体液气两相耦合爆燃机理及火焰传播特性研究”,

11、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隧道内可燃蒸气爆燃机理及火焰传播特性研究”

1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2012BAH11F02)

13、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大型水电工程多维属性复杂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和实证研究(2008ZK3038)”,

14、企业合作项目“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重庆酉酬水电站枢纽工程总承包项目信息系统研发”

15、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民间资本投资海外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16、企业合作项目“中金岭南公司冶金工程实践与研究”

四、研究中心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国内外主流知名学术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Decision Support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Information Fus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数学物理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信息与控制、控制与决策等)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学术著作10与部。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3项,获软件著作权14项。

五、研究成果获奖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