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al degree

Postgraduate (Postdoctoral)

Personal Information

Date of Birth:1988-01-20
Business Address:第二综合楼716
E-Mail:

VIEW MORE

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Email :


Profile

于天剑,男,1988年生,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017年5月获得博士学位,2017-2020年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主持横向项目几十项,合作单位包括:中车,国铁集团,中国通号,中海油等;主持/参与纵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B4301105-ZN),时速400公里动车组电气系统关键部件及系统试验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B2303704),动力电池热保障技术与寿命仿真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U24B20120),列车多功能融合的一体化协同控制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572392),基于数字孪生与大数据驱动的轨道交通动力电池状态评号估与剩余寿命预测研究;湖南省重点研发项目(2025JK2066),轨道交通安全可控列控装备研制及验证示范。2021年入选湖南省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中/英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新能源机车动力电池热失控/SOC/SOH/BMS,及充电机充放电对动力电池寿命影响; 轨道交通关键电气部件智能运维及嵌入式系统平台开发; 控制系统、变流技术及列车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经历:2018.01 至今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育背景:2014.11-2016.11 美国匹兹堡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系-联合培养博士 研究方向:可穿戴智能设备 2011.09-2017.06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硕士/联合培养博士 研究方向:电力机车关键设备故障诊断/机器学习 2007.09-2011.06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士 专业:自动化 项目经历:34. 横向项目,太原铁路局,重载列车智能操纵指导技术研究,2025.06-2026.12,主持33. 纵向项目,湖南省重点研发项目(2025JK2066),轨道交通安全可控列控装备研制及验证示范,2025.07-2027.06,课题负责人32. 横向项目,高铁信号系统关键设备PHM评估标准体系及装备智能化提升方案的研究--铁路信号电缆健康度评估平台,2025.06-2026.05,主持31. 纵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数字孪生与大数据驱动的轨道交通动力电池状态评号估与剩余寿命预测研究,2026.01-2029.12,主持30. 教改项目,研究生教改项目,智能交通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24.12-2025.12,主持29. 横向项目,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车辆氢电混合动力多层次建模与仿真测试,2024.12-2025.12,主持28. 横向项目,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基于主动安全的高速列车安全保障和运维技术研究,2024.06-2026.06,主持27. 横向项目,太原铁路局项目,重载列车智能操纵指导技术研究,2025.01-2026.12,主持26. 纵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U24B20120),列车多功能融合的一体化协同控制方法研究,2025.01-2028.12,课题负责人25. 横向项目,朔黄铁路车地一体化项目数字孪生平台智能分析与仿真模型,2024.06-2026.06,主持24. 横向项目,国铁集团科研项目有,机车车辆锂离子电池只能运维技术,2025.01-2026.12,主持23. 纵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B2303704),动力电池热保障技术与寿命仿真分析,2023.12-2027.11,子课题负责人22. 横向课题,大功率变流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列车复杂运行环境下障碍物综合识别技术研究,2022.03-2024.03,主持 21. 横向项目,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蓄电池服役状态诊断与预测,2023.06-2024.06,主持20. 横向项目,河南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青岛1号线复合材料转向架紧固件健康监测系统项目, 2023.01-2023.12,主持19. 纵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B4301105-ZN),时速400公里动车组电气系统关键部件及系统试验技术研究。2023.01-2028.01,子课题负责人18. 横向项目,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信号基础装备综合运维平台技术研究项目进行综合运维算法,2023.01-2023.12,主持17. 横向项目,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电气柜线束导通测试及动作逻辑试验,2022.09-2022.12,主持16. 横向项目,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所,重载列车制动管空气特性检测装置,2022.06-2023.12, 主持15. 横向项目,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碱性镍镉蓄电池控制策略及检修规程优化研究,2022.08-2024.08, 主持14. 横向课题,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动车组蓄电池故障问题公关,2022.01-2024.12, 主持 13. 横向课题,株洲中车时代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城轨车辆关键部件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系统,2021.08-2023.08,主持 12. 横向课题,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基于机器视觉的地铁列车智能避障系统研究与应用,2021.07-2022.01,主持11. 横向课题,太原铁路局科研项目,重载列车操纵评价技术升级研究,2021.04-2022.12,主持10. 横向课题,太原铁路局科研项目,重载铁 路运行安全健康管理平台方案研究,2021.04-2022.12,主持9. 长株潭标志性工程计划项目,S2019TJZDDF0009,新一代高速列车PCU功率器件研制及应用,2020.01-2022.12,主持8. 湖南省自科基金项目,2020JJ5757,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速列车电机轴承早期故障诊断与退化建模方法研究,2020.01-2022.12,主持 7. 湖南省创新引导计划项目,2017XK2101,轨道交通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研发,2018.01-2020.12,主持6. 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GK2032,新能源汽车高可靠性电力电子集成系统开发,2018.01-2020.12,主持 5. 横向课题,太原铁路局科研项目,基于新一代无线同步操控系统开行超长重载组合列车技术研究,2020.01-2021.12,主持 4. 横向课题,中车青岛四方车辆厂科研项目,青藏客车逆变电源IGBT寿命研究,2020.09-2021.12,主持 3. 横向课题,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动车组蓄电池寿命研究,2018.06-2020.12,主持 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速铁路系统安全保障技术”(2016YFB1200401)(参与)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2016YFB1200601)(参与)发明专利:[1] 于天剑,伍珣,成庶,李凯迪. 一种薄膜电容器参数测试方法[P]. 湖南省:CN110287648A, 2019-09-27. [2] 于天剑,李凯迪,成庶,向超群,伍珣,陈雅婷,赵俊栋. 逆变器开路诊断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P]. 湖南省:CN109738778A, 2019-05-10. [3] 于天剑,伍珣,成庶,李凯迪. 一种用于逆变器开路故障诊断的方法和电子设备[P]. 湖南省:CN201910668544.8, 2019-07-23. [4] 向超群,成庶,于天剑,陈春阳,陈雅婷. 一种三相四开关逆变器的容错控制方法及装置[P]. 湖南省:CN109756143A, 2019-05-14. [5] 成庶,于天剑,安振华,向超群,伍珣,李凯迪. 一种电解电容器状态在线评估方法和系统[P]. 湖南省:CN109613365A, 2019-04-12.[6] 向超群,成庶,于天剑,陈春阳,陈雅婷. 变流器中点电位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介质[P]. 湖南省:CN109495005A, 2019-03-19. [7] 伍珣,于天剑,成庶,李凯迪,罗屿. 一种三电平逆变器开路故障的诊断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P]. 湖南省:CN109188176A, 2019-01-11. [8] 李凯迪,于天剑,向超群,成庶,伍珣,刘暾,罗屿. 一种三相逆变器开路故障的诊断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P]. 湖南省:CN109164342A, 2019-01-08. [9] 于天剑,代毅,成庶,伍珣,刘嘉文,向超群. 基于线性维纳过程的镉镍蓄电池寿命预测方法和装置[P]. 湖南省:202011274895.X,2020-11-16 学术奖励 科研获奖:《基于差异化机车智能无线重联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获铁道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6发表论文:[1] XU, Haiming,Tianjian Yu .Single-Phase Rectifier With Buck Converter [J].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2025 . [2] Xu, HM (Xu, Haiming) ; Yu, TJ (Yu, Tianjian) ; , et al. State-of-Charge Prediction Model for Ni-Cd Batteries Considering Temperature and Noise [J].APPLIED SCIENCES-BASEL , 2023.[3] 于天剑, 冯恩来, 伍珣, 张庆东 . 基于VMD和改进Transformer模型的镍镉蓄电池SOH预测研究 [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 2024 [4] 于天剑, 杨雨萌, 刘海涛, 伍珣, 代毅, 向超群 . 基于TimeGAN-GRU的镍镉蓄电池RUL预测 [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 2024 [5] 于天剑,曾笑颜,冯恩来,黄金,张桂南. 基于LSTM-Transformer多通道特征融合的锂电池SOC-SOH联合估计 [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 2025 [6] 于天剑,陈特放,陈雅婷,成庶. HMM在轮对轴承上故障诊断的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6, 48(2): 184-188. [7] 于天剑,陈特放,陈雅婷,成庶. 磁浮直线电机的等效控制模型改进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6, 48(3): 171-178. [8] 于天剑,陈特放,陈雅婷,陈春阳. 盲反卷积去噪在机车走行部故障分析上的应用[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 11(5): 46-51.[9] 于天剑,陈雅婷,陈特放,陈春阳.基于HMM在电机故障诊断上的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4, 11(4): 104-108. [10] 于天剑,张桂新,陈雅婷. 多源信息融合在故障诊断方面的应用. 2013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2013, 1-5. 欢迎各位同学来读研或者读博,也欢迎各位来做博后,联系方式邮箱:250486154@qq.com

2014.9  to  2016.9
匹兹堡大学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访学

2013.9  to  2017.5
中南大学 
 With Certificate of Graduation for Doctorate Study 
 博士

2007.9  to  2011.6
中南大学 
 University graduated 
 Bachelor's Degree in Engineering

2017.8  to  2020.10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
技术中心
主管
博士后

2021.10  to  Now
第四届全国轨道交通电气设备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2021.8  to  Now
《机车电传动》期刊青年编委

2020.6  to  Now
青岛电源协会专家

Research Group

Name of Research Group:轨道交通与电力牵引技术研究所

Description of Research Group:项目组所在科研团队结构合理,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2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23人,团队的部分成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展电力机车的相关研究工作,参与了交直/交直交牵引/辅助系统从设计、生产、测试、维护到技术审查、技术评审等几乎所有相关环节,具备深厚的研究基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团队承担了原铁道部项目:高速动力车逻辑控制单元研究,SS8型电力机车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及装置的研制,机车110V IGBT高频开关电源研制等。在此基础上开始开展列车及其牵引系统故障诊断相关的研究,先从铁路行业的迫切需求入手,深入研究了牵引变流器的状态检测技术,形成的成果“微机控制电力机车牵引变流器试验台”在国内包括株洲国家变流工程中心、大连机车厂、宝鸡电力机车修造厂、洛阳机车厂、兰西机务段、南宁机务段、郑州机务段等数十家单位广泛应用,并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此后,在积累大量诊断经验和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入的列车及其牵引系统故障诊断的科研活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合作科研项目30多项。包括:国家863项目:列车安全状态监测及故障预警技术研究(2006AA11Z230)、基于通信的重载组合列车安全监控预警关键技术与设备(2009AA11Z2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列车通信网络的高速列车故障诊断系统研究(60674003)、高速列车电力牵引系统的故障诊断研究(61273158)等。
团队近年来在列车安全服役及保障技术方面获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发表国内外高水平科研论文130多篇,其中过半数被SCI/EI/ISTP索引;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3本;由理论研究成果工程化实现的“机车逻辑控制单元”鉴定为国际先进,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微机控制的电力机车主整流器均压均流试验台”和“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综合测试及故障诊断系统”鉴定为国内领先,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和带动下,已建立起具有特色的轨道交通牵引、控制及故障诊断实验室、列车通信网络及控制实验室等。具备开展牵引变流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的良好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