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朱志辉 教授、博士生导师;zzhh0703@163.com;
土木院副院长、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高速铁路桥梁服役安全创新团队”成员、湖南省科技托举人才、中南大学“531人才”、“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骨干研究人员;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Railway Engineering Science》期刊编委。团队接受博士后人员,并欢迎年轻博士加入团队开展合作研究。
长期从事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交叉学科领域“高速列车-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及行车安全性”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车-线-桥耦合系统动力学理论、轨道交通车致环境振动研究、地震作用下车-桥耦合系统动力响应及行车安全性研究。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5项,参研铁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铁路局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E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20项;获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4)、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排名7),分别获2007年、2017年、2019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分别排名5,7,8),2017年中国铁道学会特等奖1项,2006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多动力作用下新型高速铁路客站结构体系动力学研究及应用”和“强风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两项科研成果入选2018年度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提出了高速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混合动力学模型和高效异步长算法,提高了耦合系统动力分析的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为评估多源动力作用下高速列车运行安全性、复杂桥梁结构局部振动提供基础理论;针对列车-轨道-结构耦合振动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平台联合仿真方法、混合建模技术以及高效并行计算方法,将传统列车-轨道耦合动力相互作用模型向更为复杂的大型工程结构拓展;自主研发了可以考虑轨道不平顺激励、风荷载、撞击荷载以及非一致地震荷载的列车-轨道-工程结构耦合时变系统动力学系列仿真分析软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我国高速客运专线铁路工程和重载铁路工程中多座关键性桥梁和综合性站房等控制性工程。
教育经历
[1] 2001.9-2006.9
湖南大学 | 结构工程 | 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2] 1996.9-2000.6
郑州大学 | 土木工程 | 学士学位 | 大学本科毕业
工作经历
[1] 2010.12-2011.12
University of Kentucky,USA
|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2] 2006.12-至今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