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冰峰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所在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办公地点:中南大学米塔尔楼323室、229室、228室

性别:男

联系方式:邮箱:wangbingfeng@csu.edu.cn

学位: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

主要任职:Professor

毕业院校:中南大学

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曾获荣誉:

2017-12-20  当选: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教学一等奖

2019-12-20  当选:  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二等奖

2020-12-20  当选:  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9-12-20  当选: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湖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十佳讲课”青年教师 鑫恒、蔡田媗姝优秀教师奖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最新动态

第十三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参会总结 李文树

发布时间:2021-08-03

点击次数:

第十三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参会总结

李文树

感谢汪老师给予我这次机会参加在陕西西安举办、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工业大学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能够和众多的研究学者们进行学习交流。爆炸力学是力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爆炸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爆炸的力学效应利用与防护的学科。爆炸力学在军事科学技术中起重要作用,比如在核武器爆炸损毁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方面,是一门以军事科技进步为重要出发点,主要服务于国防军工的重要学科。从我们材料科学的角度来看,材料科学相当于一类基础类、工具类学科,为爆炸动力学的研究提供载体;反之,爆炸动力学的研究则会对相应的承载材料(结构材料、储能材料等)提出一些服役性能的要求。

这次参会的一大收获是源自于各位院士、教授、研究学者们的精彩报告。通过他们的报告我得以了解到材料在实际工作应用条件下的发展现状,特别是材料在超高应变速率、超高温或超低温等极端条件下的动态力学响应研究。例如,来自深圳大学的谢和平院士的报告《工程扰动岩石动力学构想与初探》对不同工程期的扰动条件下岩石的动力学响应进行了研究,并自主研发了可多维多向加载的电磁霍普金森压杆测试系统(可实现六个方向的可控加载)来模拟材料极端的服役环境;还有来自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的肖川研究员的报告《关于常规武器新型毁伤技术发展的重大基础问题》提出了提高武器毁伤能力的核心问题:一是寻找新的储能材料、二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三是扩充能量的作用机制。这些研究学者们的报告深入浅出,重点突出,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指出了目前爆炸冲击动力学的发展现状、研究近况与面临的挑战。这也引发了我站在材料科学角度对爆炸冲击动力学的思考,认识到材料在复杂服役条件下的动力学响应会在武器爆炸毁伤、舰船装甲防护、服役材料的损伤断裂研究等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以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3D打印制备高熵合金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及新型防护材料设计,这次学术会议的学习交流让我对以后的研究工作产生了进一步的思考:一是研究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服役性能,包括多向加载、超高应变速率、不同温度条件下;二是研究同种材料在不同服役状态下的动态力学响应;三是研究材料在爆炸条件下的能量转化问题;四是针对于爆炸、冲击、侵彻等高应变速率条件下的新型防护材料设计。这些想法不一定成熟,甚至于不一定正确,有的可能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有的可能需要更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但是我希望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能够加入对材料的实际应用前景、实际服役条件以及新材料研发的思考。

d45a01e3744b170870ae593c1dcdaee

谢和平院士的报告

参与分会场的口头报告是本次参会的另一大收获。在口头报告PPT的准备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指导,我得以理清思路将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对Cantor合金的动态力学性能和绝热剪切局域化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和理解,其次我知晓了会议口头报告的形式,这是与学位论文答辩不一样的形式,会议口头报告的PPT除了研究成果的展示之外,还包括对学校、课题组、乃至自己的宣传,具有一定的宣传交流意义。这些宣传内容能够加强学术会议的交流、促进相关研究学者们之间的沟通合作;在对PPT的讲解准备过程中,我既加强了对研究成果的综合掌握理解,而且锻炼了自己的会议报告表达能力。尽管我在课题组内的报告表现的不尽如人意,但是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之后,我也能够做到上台不怯场,能够较为自然流利地展示成果、表达观点,最后顺利地完成报告,也算是不辜负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当然,在口头报告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我在口头报告上表达的专业性较差,口头语表达过多,这点要向这次会议同行的同门师姐刘若愚同学学习;其次是我对报告的内容不熟悉,虽然口头报告在整体上来看并没有明显的卡顿,但是中间出现多次口误与不合理地表达,也表明我对科研成果的掌握程度不够高、理解不够到位;最后是提问环节的应变能力不足,在我的提问环节,有一位老师提出应力应变曲线上锯齿行为的判别问题,我的回答是平行样品的重复实验来区别开来,而老师实际上在组内报告时就已经强调过,应力应变上的锯齿波动并不是大的波形,而是其中微小的锯齿波动,其次我们组内的霍普金森压杆测试系统是有用滤波片来进行滤波处理的,可以判别微小的锯齿波动并不是来自于测试系统,这同样也暴露出我对报告内容和研究工作的不熟悉。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改进,加强对研究工作的理解和掌握、加强专业性表达和在口头报告中的应变能力。

b4577125a21f6c039713f1bbb7488ce

我的报告

b4e928db42744a422efc5f4172fa845

刘若愚同学的报告

图片1

我们与老师的合影

博士在读期间能够代表中南大学、代表汪冰峰老师课题组走出校门,参与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做口头报告,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和更多研究学者们学习交流的机会。在校的科研工作有点空中楼阁的感觉,而在外的学术会议交流让我对材料的实际应用和服役条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让我明白材料的研究一定是落地的,是落在某一实际应用需求上的。我希望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能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多出成果,多发文章!


附件:

  • 李文树——第十三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参会总结(配图)20210802.docx

  • 上一条: 西安游记-于夏洋

    下一条: 奔跑,学习,我们在路上 ——第十三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参会总结 刘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