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接喜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入职时间:2017-02-28

所在单位:冶金与环境学院

办公地点:中南大学本部冶金馆107

学位: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中南大学

学科:冶金工程

曾获荣誉:

2023年第六届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奖

2022年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21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020年第十八届全国高校冶金院长奖

2020年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9年芙蓉学者(青年学者)

2019年湖湘青年英才

2017年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2017年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5年宝钢教育基金特等奖

2015年湖南省优秀毕业生

2014年中南大学十大杰出学子

2014年中南大学拔尖创新博士生特等奖

2013年芙蓉学子-榜样力量(学术创新奖)

研究领域

当前位置: 王接喜的个人教师主页 >> 研究领域

(一)先进电池关键材料的制备新方法及构效关系

(a)镍基高容量多元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化:阐明了超高镍正极材料中钴的作用机制,揭示了钴替代的元素匹配关系,创新粉体扩散多元节方法,发展了强金属氧键化学构筑超稳界面策略,发明了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多元正极材料功能定制与高效制备新技术并推广应用。


图片2.jpg


(b)喷雾热解制备多元正极材料创新方法:阐明了金属氯化物热解多相反应的物质转化规律、热处理过程的形貌与结构演变机制,揭示了材料微观组织形态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研发了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多元正极材料及其高活性前驱体的高效制造前沿技术。


图片3.jpg


(c)氟磷酸钒锂(钠)正极材料结构设计与可控制备:针对传统高温固相法难以精确调控材料的化学组成。我们致力于开发高效短流程合成方法,实现对氟磷酸盐的可控制备。提出氟磷酸钒盐非等化学当量缺陷敏化设计与高效稳定界面构筑方法,强化氟磷酸钒盐电子/离子传输特性,提升材料的综合性能。   




(d)碳量子点微结构调控与超快储能:发明了水热法规模化绿色制备碳量子点方法,通过调控孔结构和石墨化度,制备了系列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碳基功能材料,揭示了金属碳熔体析碳动力学及其与材料形貌结构的内在关联,实现了二维石墨化碳材料石墨化度和比表面积等理化性质的精准调控,应用于锂离子电容电池,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


无标题.jpg


(二)有色金属资源功能材料冶金

(1)红土镍矿短流程材料化冶金制备多元正极材料:针对传统冶金过程制备材料流程长、能耗大、资源利用率低等难题,开发了低品位镍钴资源材料化增值冶金新技术。揭示了高冰镍氧化焙烧的物相转变规律,开发了低温相转型-高温脱硫的两段焙烧工艺;阐明了多金属配位提取体系的功能导向分离与组分调控机制,构建了“多金属同时提取-定向净化-组元调控” 基本原理,形成了综合利用低品位镍钴资源直接制备镍基多元正极材料的技术原型,实现了多元素经济高效利用。


图3.创新点1-2.jpg


(2)非常规锂资源苛化提取制备短流程制备高值锂盐:针对我国锂资源短缺、品位低与锂需求量大、锂产品价值低的突出矛盾,首创锂云母矿相重构固氟定钙提锂新技术,突破电解铝废渣苛化法优先提锂制备电池级氢氧化锂及其过程控碳技术瓶颈,提出了硫化锂和磷酸二氢锂等新型高值锂盐制备新方法。


图片1.jpg


(三)超越传统二次电池体系构建与应用基础

(1)固态锂电池体系材料、界面与器件设计开发:面向高比能、高安全下一代动力电池需求,开发基于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聚合物的固态电池,聚焦界面荷质传输和稳定性,开发无亚软包固态电池,实现其宽温域稳定运行。


图片5.jpg


(2)超大容量储能电池体系构建:阐明超大容量电化学储能槽载流子“材料-电极-系统”跨尺度协同输运机理,揭示电解液循环自净化及热质传导调控原理,厘清电极荷电/健康状态识别原理与反馈补锂联动机制;突破锂离子电池材料表面高介电氧化物环离子流调控、高电导宽温域电解液组分设计与循环净化、新型一体化刚性隔膜的多功能协同技术。


图片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