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吴立新,教授,博导,欧亚科学院院士,九三社员和中共党员,江西宜春人,1966年11月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0)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测绘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召集人(2015),中南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为科技部参加GEO专家组成员,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中国煤炭学会资深会员、中国煤炭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
长期从事矿山测量、地球空间信息、地灾感知认知研究, 是我国数字矿山的倡导者和国际遥感-岩石力学的引领者。主要研究方向:“三下”采煤与开采沉陷控制、三维地学建模与应用、数字矿山与矿区遥感、遥感-岩石力学与地应力遥感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973与863课题、省部重大/重点课题等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出版专著10部(其中1部获全国高校优秀学术著作奖、1部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创出版工程奖)、译著1部、教材3部;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50余篇、EI 收录16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2项、国家软件登记13项。
曾任IEEE地学与遥感学会遥感应用委员会两届共同主席(2006-2009)、国际地球观测联盟(GEO)用户委员会委员(2008-2012)、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WebGIS工作组共同组长(2010-2014)。现任GEO基础设施建设局成员、能源-环境工作组副组长、煤炭-环境工作组组长,ISPRS大气环境遥感工作组组长,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矿山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常务理事、GIS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委员,中国煤炭技术委员会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层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神华集团建设数字矿山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兼任SCI期刊“Geomatics, Natural Hazards and Risk”副主编,《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主编等。
教育经历
[1] 1984.9-1988.6
中国矿业学院物测系 | 矿山测量专业 | 学士学位 | 大学本科毕业
[2] 1988.9-1991.6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硕士学位 | 硕士研究生毕业
[3] 1994.9-1997.6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工作经历
[1] 2016.10-至今
中南大学
|
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
教授, 测绘学科头人
|
二级教授,博导
[2] 2012.5-2016.11
中国矿业大学
|
物联网(感知矿山)中心执行
|
主任
|
首席教授
|
二级教授,博导
[3] 2008.5-2012.4
北京师范大学
|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空间所
|
所长
|
985首席教授
|
二级教授,博导
[4] 2005.3-2008.4
东北大学
|
测绘遥感与数字矿山研究所
|
所长
|
特聘教授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导
[5] 2000.12-2005.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Department of Geomatics
|
副主任
|
教授
|
教授,博导
[6] 1996.12-2000.1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Department of Geomatics
|
副教授
|
副教授,硕导
[7] 1994.1-1996.1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Department of Geomatics
|
讲师
|
讲师
[8] 1991.3-1993.1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Department of Geomatics
|
助教
|
助教
社会兼职
-
[1] 国际学术组织
1)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2002-)
2) IEEE地学与遥感学会(GARS)遥感应用委员会(UARS)合作主席(2005-2009)
3) 国际地球观测联盟(GEO)用户接口委员会(UIC)委员(2006-2011)
4)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WebGIS工作组(IV-WG5)合作组长(2012-2016)
5) 国际地球观测联盟(GEO)基础设施局(GEO IIB) 成员(2014-)
6) 国际地球观测联盟(GEO)煤炭-环境工作组(GEO WGCE) 组长(2014-)
7) 国际地球观测联盟(GEO)能源-环境工作组(GEO WGEE) 副组长(2014-)
8)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大气环境遥感工作组(WG III-3)组长(2016-2020)
9)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2017-) -
[2] 社会服务
1)《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副主编(2003-)、主编(2016-)
2)《科技导报》编委(2006-2009)、常务编委(2010-)
3) 国家人事部“653”工程煤矿测量领域首席科学家(2007-)
4) 神华集团“建设神华数字矿山”专家委员会委员(2011-)
5) 科技部“中国参加地球观测组织(GEO)专家组”成员(2013-)
6)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测绘学科评议组召集人(2015-)
7) 中国地震电磁卫星(CSES)任务国际科学家委员会委员(2016-) -
[3] 国内学术组织
11)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委员(2012-)
12)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质矿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13-)
13)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卫星应用委员会委员(2014-)
14)中国测绘学会卫星应用委员会委员(2014-)
15)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矿山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4-) -
[4] 国内学术组织
1)中国煤炭学会青年工作委员委员兼秘书长(1997-2002)、副主任(2003-2010)
2)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1997-2005)、副主任(2006-2017)
3)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2000-)
4)中国煤炭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2001-2010),荣誉委员(2010-)
5)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层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1-2005)
6)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事(2003-2010)、常务理事(2011-)
7)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副主任(2004-)
8)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2006-2008)、常务理事(2009-2014)
9)中国煤炭技术委员会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2008-2012)
10)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委员会委员(2008-2010)、副主任(2011-)
团队成员
团队名称:地灾感知认知预知研究室
团队介绍:为研究和解决固体地球灾害观测与分析的交叉前沿科学难题,为丰富和发展中南大学测绘遥感学科的内涵与特色,2017年成立了以“长江学者”吴立新教授为首的地灾感知认知预知研究室(中文简称“地灾三知研究室”,英文简称Lab GeoHazards PCP)。该实验室重点围绕地震滑坡、冰川跃动、地表沉陷、城市内涝、气溶胶异常、电离层扰动等近地表灾害及其耦合响应开展协同观测(感知)、综合理解(认知)和过程分析(预知)研究。
实验室秉承汇思融理、激浊扬新的岳麓精神,发扬“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中南校训,广抒胸襟、博采众长,面向未来、创新进取,团结奋进、追求卓越。实验室现有内部固定成员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5人;外部客座成员2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1人。研究室建有中国高分卫星数据中南分中心,正筹建国际首个面向地应力卫星遥感科学实验的综合试验场,预计2019年投入使用。
苗则朗 | |
苗则朗,1988年生,安徽宿州人,博士,特聘副教授,硕导,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第二届数字山地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高分遥感影像解译、灾害监测、时空大数据挖掘等。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量36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为78次,h-index和i10-index均为9篇;授权专利2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等期刊审稿人。 |
陈必焰 | |
陈必焰,1988年生,安徽东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GNSS气象学,大气水汽反演,电离层异常探测。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国际SCI期刊《JGR-Atmospheres》、《IEEE J-STARS》等期刊审稿人。 |
王威 | |
王威,1989年9月出生,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主要从事气溶胶(灰霾/PM2.5)、云层和水汽等大气遥感探测,及其在大气环境、气候变化和地灾预测中的科学应用等研究。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20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共12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Opt Express、Remote Sens和Remote Sens Environ等国际期刊上。担任Atmos Environ、J Quant Spectrosc Ra和Appl Optics等SCI期刊审稿人。 |
李佳 | |
李佳,男,1986年生,湖南益阳人,2009年6月获中南大学测绘工程学士学位,2012年5月获中南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术硕士学位,2016年12月获中南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术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于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测绘与遥感科学系,职位讲师。研究方向为冰川冻土遥感、InSAR理论与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在《Earth-Science Reviews》、《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Journal of Hydrology》、《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Journal of Glaci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