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宝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入职时间:2014-07-01

所在单位:粉末冶金研究院

职务:教授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办公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32号中南大学三一大楼

性别:男

联系方式:lbchen@csu.edu.cn

学位: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

主要任职: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个人简介

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功能材料所所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创新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委员,美国电化学学会会员(ECS)。曾获“中国有色金属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22,第1)、“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21,第1)、“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第1)。主要研究方向为特种锂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级重点项目课题3项,合计承担科研项目15项;以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Materials. Today等专业顶尖期刊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0余篇,总他引次数6000余次;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4项、国防专利2项。一直与企业保持密切合作,两项技术成果已完成产业化。

    承担的代表性项目: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超薄复合织构锂负极先进制造技术,2025/07 - 2027/06,200万元,在研,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宽温域固态锂电池电极界面稳定性及其协同构效机制研究,2025/01 - 2028/12,260万元,在研,主持。

3家级重点项目课题,机制研究,2020/03 - 2022/12,700万元,结题,主持。

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锂负极废料熔融再生制备超薄锂带技术,2023/12 - 2027/11,375万元,在研,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1904216,亲锂三维多孔骨架的可控制备及三维锂负极的应用基础研究,2020/01 - 2023/12,210万元,结题,主持。

6、国家级项目电池技术,2022/07 - 2024/06,400万元,结题,主持。

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1.    Piao Qing, Zhibin Wu, Anbang Wang, Shaozhen Huang, Kecheng Long, Tuoya Naren, Dongping Chen, Pan He, Haifeng Huang, Yuejiao Chen, Lin Mei, Libao Chen*. Highly Reversible Lithium Metal Anode Enabled by 3D Lithiophilic Lithiophobic Dual SkeletonsAdvanced Materials, 2023, 2211203. 

2.       Shaozhen Huang, Zhibin Wu Bernt Johannessen, Kecheng Long, Piao Qing, Pan He, Xiaobo Ji, WeifengWei, Yuejiao Chen, Libao Chen*. Interfacial friction enabling 20 μm thin free-standing lithium strips for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 5678.

3.    Tuoya Naren, Gui-Chao Kuang, Ruheng Jiang, Piao Qing, Hao Yang, Jialin Lin, Yuejiao Chen, Weifeng Wei, Xiaobo Ji, and Libao Chen*. Reactive Polymer as Artificial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for St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ngew.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3, 62, e202305287.

4.       Fu Sun, Chao Yang, Ingo Manke, Libao Chen*, Shanmu Dong*. Li-based anode: Is dendrite-free sufficient? Materials Today, 2020, 38: 7-9. 

5.       Hao Yang, Shenglan Yang, Lijun Zhang*, Libao Chen*. Deep understanding of lithium deposition mechanisms in lithium metal anode porous hosts by combining phase-field simulations with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Acta Materialia, 2023, 258, 119231.

6.       Zhibin Wu, Gemeng Liang, Jingxing Wu, Wei Kong Pang, Fuhua Yang, Libao Chen*, Bernt Johannessen*, Zaiping Guo*. Synchrotron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nd Electrochemical Study of Bi2O2Se Electrode for Lithium-/Potassium-Ion Storag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1, 2100185. 

7.       Chen Wu, Haifeng Huang, Weiyi Lu, Zengxi Wei, Xuyan Ni, Fu Sun, Piao Qing, Zhijian Liu, Jianmin Ma, Weifeng Wei, Libao Chen*, Chenglin Yan*, Liqiang Mai*. Mg doped Li-LiB alloy with in-situ formed Lithiophilic LiB Skeleton for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dvanced Science, 2020, 1902643. 

8.       Fu Sun, Dong Zhou, Xin He, Markus Osenberg, Kang Dong*,Libao Chen*, Shilin Mei, André Hilger, Henning Markötter, Yan Lu, Shanmu Dong, Shashidhara Marathe, Christoph Rau, Xu Hou, Jie Li*,Marian Cristian Stan, Martin Winter, Robert Dominko*, Ingo Manke. The Morphological Reversibility of Modified-Li based Anode for Next Generation Batteries. ACS Energy Letters, 2020, 5, 1, 152-161. 

9.       Wen Liu, Yuejiao Chen, Yunyun Wang, Qiwen Zhao, Libao Chen, Weifeng Wei, Jianmin Ma. Influence of anion substitution on 3D-architectured Ni-Co-A (A=H, O, P) as efficient cathode materials towards rechargeable Zn-based battery,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21, 37 : 336–344.

10.    Chen Wu, Huiteng Tan, Wenjing Huang, Weixin Li, Khang Ngoc Dinh, Chunshuang Yan, Weifeng Wei, Libao Chen*, Qingyu Yan*. A New Scalable Preparation of Metal Nanoshee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for Aqueous ZnIon Batteries Anod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30: 2003187.


教育经历

[1]   2001.9-2004.3

中南大学 工学硕士学位  |  硕士研究生毕业

[2]   2004.4-2007.7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工学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3]   1997.9-2001.7

中南大学 工学学士学位  |  大学本科毕业

工作经历

[1]   2007.7-2009.6

湖南大学  |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  讲师

[2]   2009.7-2014.6

湖南大学  |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  副教授

[3]   2014.7-2018.3

中南大学  |  粉末冶金研究院  |  教授  | 
从事高性能电极材料及军用电源系统研究

其他联系方式

  • [3]  通讯/办公地址:

  • [6]  邮箱:

  • 团队成员

    团队名称:特种电池研究团队

    2025年特种电池团队合影

    陈月皎,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获教育部“博士学术新人奖”,主持国家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等多项科研项目。主要围绕高性能二次电池(锌、锂)开展基础应用研究,包括电极材料设计及界面优化、电解液改性与多尺度表征、柔性储能器件的设计与研制等。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Energy Environ. Sci.、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Nano Lett.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ESI热点6篇(前0.1%)、ESI高被引11篇(前1%),NI论文8篇,个人H因子42(web of science),论文SCI总被引50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授权8项。担任Nature、Advanced Materials等多项国际期刊审稿人,兼任EcoEnergy、Microstructures、Green Carbon、Rare Metals、Battery Energy等期刊青年编委。指导本科毕设10余篇,指导立项多项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研究生创新项目,指导学生获国奖、校长奖、有色金属优硕奖、省优秀毕业生、国家级大学生比赛等诸多奖励与荣誉。


    梅琳,中南大学特聘教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湖南省芙蓉计划高层次人才,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面向锂电池在极寒、极热、快充等极端工况条件下的应用需求,致力于开展锂电池关键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共性技术研发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项目、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 Small,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累计被引5000 余次;受邀合著英文书籍1 部(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出版)。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旷桂超,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博士后,入选中南大学“育英”人才计划。获2022年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中南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2020年中南大学海顺新材奖,2023年黄培云教学奖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在锂电池界面保护、(半)固态电解质及高安全电解液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等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横向课题等十余项。在国际著名期刊如JACS, Angew Chem, ACS Nano 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累计被引2500 余次, H因子29。发表英文著作章节1篇,申请并授权专利12项。


    吴志彬,副教授,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博士,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电化学、材料科学和同步辐射光谱的研究工作,目前研究方向涵盖锂金属电池、宽温域特种电池、锂/钠/钾离子电池、原位同步辐射表征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科技创新特区项目、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长沙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科研经费共计260余万元。在国际著名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ngew Chem等发表论文20余篇,总被引4500余次,H指数为30。发表英文著作章节2篇;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第五届中国大学生动力电池创新竞赛“优秀导师奖”(2022年)、中南大学第十八届“升华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24年)。担任《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编委、《Nanomaterials》客座编辑;AM、AFM等期刊长期审稿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