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al Background
Work Experience
Social Affiliations
Research Focus
|
Personal Information
【⭐⭐⭐置顶信息1:本课题组有1个2026年9月入学的博士招生指标,欢迎对铝合金或其他析出强化型结构材料有一定基础的优秀应届硕士毕业生报考,虽不研究结构材料但对TEM有较好基础的也非常欢迎,20251112更新】 岗位职责:主要基于FIB和EBSD、TEM开展铝合金等金属材料结构性能相关性的基础研究,同时积极参与产学研对接。 任职要求: 1. 具有电镜方面的扎实知识基础,对FIB或TEM至少一种设备有操作经验者优先,至少应拥有SEM的熟练操作经验 2. 作为基础研究和产业融合型复合人才培养,能长期稳定合作,一起依托中南大学平台发展 待遇支持:提供充足的办公、科研条件,在学校基本薪资水平上,额外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出站后提供携手长远发展机会。】
代表作:
[1] Q. Lu, J. Wang, H. Li, S. Jin, G. Sha, J. Lu, L. Wang, B. Jin, X. Lan, L. Li, K. Li*, Y. Du*, Synergy of multiple precipitate/matrix interface structures for a heat resistant high-strength Al alloy, Nat. Commun. 14(1) (2023) 2959. 【第一作者鲁强博士获得国家博新计划A类、国家自科青年基金,即将留校】 [2] T. Yang, Y. Kong, Y. Du, K. Li*, D. Schryvers*, Discovery of core-shell quasicrystalline particles, Scr. Mater. 222 (2023) 115040.【第一作者杨彤博士在湖南中烟集团担任技术骨干】 [3] M. Yang#, A. Orekhov#, Z.-Y. Hu, M. Feng, S. Jin, G. Sha, K. Li*, V. Samaee, M. Song, Y. Du, G. Van Tendeloo, D. Schryvers, Shearing and rotation of β″ and βʹ precipitates in an Al-Mg-Si alloy under tensile deformation: In-situ and ex-situ studies, Acta Mater. 220 (2021) 117310. 【第一作者杨明军博士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目前在航空航天企业担任技术带头人】 [4] H. Chen#, J. Lu#, Y. Kong, K. Li*, T. Yang, A. Meingast, M. Yang, Q. Lu, Y. Du*, Atomic scale investigation of the crystal structure and interfaces of the B′ precipitate in Al-Mg-Si alloys, Acta Mater. 185 (2020) 193-203. 【第一作者陈皓楠硕士毕业后在华南理工大学担任电镜技术岗教师】 [5] K. Li, A. Béché, M. Song*, G. Sha*, X. Lu, K. Zhang, Y. Du, S.P. Ringer, D. Schryvers, Atomistic structure of Cu-containing β″ precipitates in an Al–Mg–Si–Cu alloy, Scr. Mater. 75 (2014) 86-89. [6] Q. Yan, M. Yang, Y. Zheng, D. Shi, J. Zhang, X. Yuan, G. Sha, Q. Lu*, H. Li, Z. Wang, Y. Du, K. Li, Enhancing strength of Al-Mg-Si alloys through direct β′ phase precipitation induced by high-temperature cyclic deformation. Mater. Res. Lett., 13: 11 (2025), 1163–1170. 【第一作者颜巧在硕士毕业后在中伟集团担任技术骨干】 ================ 【个人简介】
李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粉末冶金研究院业务办主任(负责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及教授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芙蓉青年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青年学者专家委员会委员,省分析测试协会电镜委员会及失效分析委员会委员。在博士研究过程(2008-2014)中主要采用透射电子显微术(TEM)对铝合金微观结构进行定量研究,师从杜勇教授及宋旼教授(副导师),并曾在国际著名的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EMAT电镜中心进行过合作研究,师从欧洲电镜学会秘书长Dominique Schryvers教授。博士毕业留校工作后,继续致力于铝合金纳米析出强化行为的多尺度微结构研究。共在金属材料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2)、Scripta Materialia(2)为代表的SCI期刊上发表50余篇一作/通讯论文,研发的高强韧铝合金获授权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和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并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应邀为Taylor&Francis出版社的铝合金专著撰写1章节,论著目录详见https://orcid.org/0000-0002-9645-4896。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赛默飞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二等奖(全国3名/年),担任SCI一区期刊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和中文核心期刊《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青年编委及Acta Materialia等十余个SCI期刊审稿专家,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及邀请报告,多次担任有色金属学会、电镜学会组织的大会的分会场正/副主席。所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得有色金属学会优秀硕士论文、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国际铝合金大会最佳海报奖、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分会优秀报告奖等荣誉。
课题组隶属于杜勇教授(长江学者计划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创新群体计划负责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建立的中德“铝合金微结构”联合实验室(又名“相图、相变及材料设计”研究组)。李凯研究员参与创建的湖南省电镜中心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双球差矫正透射电镜1台、三维原子探针1台、物镜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1台、普通透射电子显微镜2台、用于微纳加工的双束电镜2台,并配备多种原位样品杆,所在的粉冶院电镜平台也购置了全球最先进的双球差矫正透射电镜1台。 本课题组现有博士后1人(作为青年教师培养),博士生3人,硕士生4人,以国内外一流的软硬件、良好的学术氛围、宽严并济的管理、积极广泛的国内外合作,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加入。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人,本组积极提供送博士生前往国外知名单位联合培养的机会。本研究方向毕业的硕士、博士可往铝合金应用工程研究及透射电子显微学基础研究方向拓展,并与杜勇课题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计算、相场模拟等方向有机结合,就业面宽广。当前已有两位博士毕业生在中南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担任讲师,1名博士毕业生进入央企担任中层管理干部及团队带头人,1名硕士毕业生在华南理工大学担任实验系列老师,2名硕士毕业生加入知名企业。
| |



